没读《围城》的时候,我觉得单是这个名字都和我有代沟;
读了《围城》之后,才发现这座城就在我的目光可及之处。
欲荐一本书,首先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读者:
我读一本书的原因就是:有趣但不能远离生活;言情但不能矫情。
另外,我对逻辑的要求高的接近苛刻,我始终坚信一点: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因此一见钟情之类过于单薄的情感我都觉得很没有意思,我喜欢厚重一点的感情故事。相对于文字优美,我更喜欢言辞犀利有趣的,在这一点上我更接近一个俗人,我觉得:
以世俗的眼光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质~
再者,我喜欢通俗易懂,同情达意的小说,不喜欢指桑骂槐,讽刺社会之类的文学。因为根据我的经验,往往怨声最响的,最不知满足的恰恰是那些混得还不错的人。
所以,我推荐《围城》的原因,当然是它正符合我的品味。钱钟书这个生活在上世纪末的文坛泰斗以通俗又不失深度的笔触正中他去世20年后的我的所思所想,毫无年代感。惊喜之情不亚于发现年幼的卢梭俨然幼时的我~
再说《围城》:
虽然我没进过城,但也听过城里的故事,也见过站在城墙上喊救命的人。
在我看来,《围城》最精妙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心理与形象的准确表述,读起来仿佛这个人就在眼前,甚至能简单勾勒出他的轮廓。
生活中绝大部分刚出社会的人都跟方鸿渐一样,空有三寸不烂之舌,有良知但没什么本事。耍点小聪明逞一时口舌之快,不讨人喜欢。原本看他那个不靠谱的样子恨得起劲儿,转眼又见他善良诚恳的举动,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作者笔下的方鸿渐会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当年的自己也做过类似的事。不仅被记录的真真切切,甚至连心里活动都被赫然写在纸上。在钱钟书先生的文字中我不断反思着自己。
比如,猫小的时候,和朋友吵架,明明心里很想和好,却碍于面子死不低头,怨天怨地怨社会。就像方鸿渐和唐小姐那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很多年都没有说过话。
虽然还是他主动找我的,但是重新开始聊天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其实早已没有共同语言了。
如果小的时候我也有狒狒当年的那种智慧,吵架了第二天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说不定猫早就不是一只野猫了,呵呵~
再说方鸿渐的爱情,他遇到了倾慕自己的苏小姐,互有好感的唐小姐,最终娶了没什么感觉只是不讨厌的孙柔嘉。
像极了我们中的大多数,对待喜欢自己,但自己不喜欢的人,既不想要,又舍不得放弃,伤害的时候还毫不留情面。
对待自己喜欢的人,明明很珍惜,越珍惜越敏感越不善于原谅与和解,最后相忘于江湖。
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反而稀里糊涂地草草了事。原本都要下决心好好经营却因为互相没有默契,不懂得包容而事与愿违。
我们的初心都是好的,但成事的重点更在于情商。
人生真的是不怎么浪漫~几年前还在朋友圈撒狗粮的人,不知什么时候就消声灭迹了~
有些人是日久生情,但更多人是日久薄情。
我喜欢《围城》是因为这座不大的城池里似乎包含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总能勾起一些或遗憾,或庆幸的过往。
如果当年故事中的是今天经过千锤百炼后的自己,是不是会让结局更完美一点?
可是如果不是当年的错误留下了不可逆转的遗憾,又怎么会有今天感悟颇深的小猫?
明天的故事会更精彩哦~
亲,点个赞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