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青转紫
昨日,统计工作忙完,闲暇时,翻了翻朋友圈,一条朋友发的感悟文字,令我印象深刻!“这世间,什么最美?”有人说:“是花、是女子、是风景……”自从疫情出现至今已有月余,这段时间里闭门不出,着实让自己静下来,找到答案:是希望。
今天看到一句话:不求三月下扬州,希望月底能下楼。多么真实又接地气的心声!心中有希望,便有诗意栖居,心中有希望,即使身处黑夜,最后总有惊喜。让我们带着春天的希望,且看花儿,且观大山,且听风吟,且感人生,且候亲朋好友相聚之期……是啊!这些看似简单而平凡的愿望,在疫情当下,却变成很奢侈。我们等啊等,盼啊盼,回过头来想想,其实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他们的发展不也是在这等和盼中迎来希望吗?
目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尤其是在农村。这是个全国性的课题,也是中国特色。一方面是我们老师自己,难改变观念,条件有限,实施畏难。另一方面在于家长都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严重影响。他们太心急、太焦虑,很多家庭都是在上演现代版的拔苗助长的故事。
好几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听到不少家长谈论,说幼儿园的老师不教孩子写字和拼音,不教数学加减法,整天就只知道带着孩子玩。由于没有教写汉字、拼音和习题,还听到一些老师(农村、城市学校都有)评价说:幼儿园不教孩子拼音和简单的计算,孩子到小学一年级什么都不会,我们教起来挺吃力。”每当听到这些,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也沉静在思考中……
我们幼儿园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是由家长决定的吗?肯定不是。可是,很多幼儿园就是为了迎合家长的无理要求,才这样一步一步将幼儿教学小学化。如果家长都能决定我们学校教什么内容,那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又该做什么呢?可事实就是这样,由于一些老师的不专业,搞不清自己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心中无底,为了经济利益及生源压力,就做起了违背幼儿园教育规律的傻事。于是有孩子的家庭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手部肌肉都还没有发育好,白天在幼儿园写字,晚上回家第一件事还是写字。
面对家长的声声质疑,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明白当下自己的角色,把自己角色扮演好。幼儿园老师,就要做幼儿园老师该做工作,而不是“不务正业”的帮小学老师做小学才该做的工作。做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老师,我们所教的课程和内容,不是由家长安排的,而是班上老师根据纲要,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的家长不应该只关注老师有没有教写字、拼音和数学,而是应该关心老师每天都做了些什么?跟孩子们玩了些什么?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和持续的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分显性和隐性,教孩子写字是最简单的机械重复,教孩子写一横就是汉字一,写两横就是汉字二,写三横就是汉字三,然后就要求孩子写一篇。这就是显性教育,效果立竿见影,但是这些是小学老师的任务,幼儿园老师实在不该越俎代庖。在幼儿园阶段老师教给孩子更多的是隐性教育,即轻知识方面的教育,重养成教育,好的习惯养成、礼仪教育、感恩教育。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垃圾送进垃圾桶,教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学会排队、学会等待、学会谦让、学会合作、学会分享等等良好品质。孩子经过漫长的时间,习得的品质,会使孩子一生受益。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上小学以后的教育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幼儿老师的我们,只有不停的学习充电,让自己变得更专业,通过家长会、家长讲堂的形式,把这些利弊告诉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面对家长的质疑就会胸有成竹。
“教育要学会等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更多地给孩子们搭建适合其成长的空间,多留点“时机”,以便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与体验。或许他们现在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可是,我们可以等。
等,让我们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