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伊始,于老师先用反常规的做法和学生拉近了距离。师:以前上课下位,说话要举手,今天在于老师课上想说话就站起来说,不要举手,直接说,好不好?按照以往的习惯,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举手发言。于老师的这一做法,让三年级的孩子,觉得很惊讶,感觉很亲切。一下子打破了借班上课的陌生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于老师背诵一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言后,提问学生这段名言是谁说的,学生回答正确后,于老师说:“了不起!好!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爱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记住了这段名言,我听说你们特别喜欢背诵名人名言,而且背的比较多,你们能不能把喜欢的名言赠给我?”于老师不是说“谁能给老师背几句名言?”而是用“赠”这个字,朋友之间才能赠送,可见,于老师是把学生当成了朋友。
有了学生赠送名言,来而不往非礼也。接下来,自然就有于老师赠给学生的名言这个环节了。于老师赠送的名言是《全神贯注》的最后一段。这样的导入新课,真是新颖别致又不留痕迹。
在指导朗读环节,于老师采用“激将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师(未叫学生回答)其实我担心的不是能不能找到答案,我最担心的是小朋友能不能把书读好,书读好了,答案自然会有的。再念一念,好不好?看看于老师的担心是不是多余的。
于老师对“哎呦”耐心指导是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师:停,a yao?注意看拼音,拼好了再读。(生重读,但又将“哎哟”读错)师:不要紧,重来,再读。(生还将“哎哟”读成a yao)师:再看一看,心里拼一拼。大胆地读,勇敢一点,你能读好的。(生终于将“哎呦”读正确)三次朗读指导,这样的接纳,理解,鼓励没有学生不喜欢的,更不会出现学不会的现象。
在第一节课最后,于老师让学生比赛读课文,他让组长挑选本组里朗读能力最差的学生,然后让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对选手指导和帮助,提高选手的朗读水平,让他为本组争光。这样的设计既照顾到了学困生,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朗读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