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2,周一,小雨
气温19°—25°,体感温度19°,露点温度18°,西北风3级,阵风风速35公里/小时,大风警报,AQI(cn)37-优。能见度15公里/时,湿度86%,蛾眉月照射范围39%,月出17:27,日出5:32,日落19:20。
一夜的风雨拉低了气温,风从窗外将凉爽送进屋。
透过钢化纱窗细密微孔,窗外的一切披上了镂空纱。樟树、玉兰树、银杏树、合欢树,桂花树等,挤挤密密地站着,一阵风拂过,树叶撞树叶,沙沙声,一波又一波。
合欢树像穿着一条柔曼飘逸的连衣裙,粉红色花坨坨粘着绿叶,想必是那些茸毛状的花丝收扇成团抵抗风雨之袭吧。我想,树下应该早已是粉红一片,湿漉漉的。
一排玉兰树,厚厚的绿叶间,仍可见玉兰花。萎黄的,一朵、一朵,都耷拉着瓜瓢似的花瓣,在浓绿的树叶间,摇摇欲坠,就像颜容渐衰的老妪,没了精气神;洁白的,崭新的,它们在碧绿的枝头绽放,花瓣如莲,恰似刚出浴的少女,娇媚动人。
风在嘶鸣,鸟在唧唧啾啾。
耳旁传来先生打电话的声音,朋友的父亲过世了。初四走的,没有闯过端午关,初十上山,初九的追悼会,我们要去吊孝。怪不得那天我们一起吃中饭的时候,他们夫妇神情都不愉悦。她父亲是Ca,一年多了,被折磨得生不如死。这下老人终于解脱了。但愿老人家一路走好,天堂没有病痛。
在扬子江文萃阅读《托管班日记》,这是作者的工作实录,但极有文学性。托管班,全月制,26个孩子,一到六年级的混龄儿童,一月回家休息两天,其他时间除了上课,都是由生活老师照管,吃饭、睡觉、换洗衣服等。作者用平铺直叙的语言纪实性地记录了孩子们的生活片段,用细节刻画、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将托管儿童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希冀父母陪伴希冀与家人生活的心情白描般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选择了三个孩子代表,一个是在约定时间里未等到妈妈电话大哭的刘晓龙、一个是视爸爸赠予铅笔为宝贝的欣雨、用拳头握笔写字的晨阳,这三个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离异家庭的孩子,跟着母亲生活。
晓龙妈妈在工厂打工,每周二中午十二点是母子约定的电话时间。没等到妈妈的电话,晓龙大哭,他的小心思在哭声中暴露无疑,爸爸不要他了,他害怕妈妈也不要他,殊不知是妈妈中午要加班才失约的。
欣雨床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芭比娃娃和各种玩具,她还将很多玩具送给了其它孩子。这些玩具和娃娃都是她大干爸、二干爸送的,可她最珍爱的还是她爸给她买的铅笔,因为这些铅笔写作业都能得优。铅笔只剩下一支的时候,欣雨含泪说,“我想他来给我送铅笔”。
读二年级的晨阳故意用拳头握笔写歪歪扭扭的字,这样老师就会通知他爸,让他爸站在讲台前接受批评。因为他爸不要他妈,害得他妈去日本打工了,他和妹妹只能在姥姥家生活。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些留守儿童,父爱母爱常常缺席,大人的过错为啥要让无辜的孩子承受其恶果?他们不缺钱,不缺零食,不缺玩具,独独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而这种陪伴和关爱又是儿童期孩子最需要的。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不知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因为缺爱的童年而伤痛?
作者为了了解孩子的小心思,采用“小纸条说秘密”的方式去接近孩子,用抱抱孩子的方式安抚孩子,用赠铅笔的方式弥补孩子。作者把自己的爱融于这份工作,尽职尽责地给孩子们以关爱和陪伴,让孩子们感到了妈妈般的温暖。若是所有生活老师都能像王老师一样,那么,这些托管班的孩子也算是幸莫大焉啦。
凌晨睡前在微信读书听《伍尔夫阅读课》一书,在“如何读书”这篇文章的开篇,就这样说:“关于读书,一个人能给其他人的唯一建议,就是不要听取任何建议,要遵循自己的直觉,按照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确实如此,读书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阅读自己想读的,喜欢读的,能读下去的,没有任何外在条件的驱使。无功利心,才能享受阅读的快乐。而我今年以来,阅读被扬子江文萃所左右,每天按时阅读他们的推文,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而把微信读书上的很多书籍只列入了睡前听的行列,没有多大收效。我这样被扬子江文萃左右,被《星火》左右,目的就是想在上面发稿。虽然认真阅读他们的文章,剖析其文章内核,看人家的谋篇布局,心里还是怀着“功利”的目的,没有真正达到阅读的快乐。还是要多读经典。在有限的余生里,还是要好好多读几本经典。
昨天将《谁能听见女人在喊疼》发给曦曦看了,她给予了很多中肯的意见。若要发,书评引用转述不能超过三分之一,结尾要总结升华,她说书评其实有模板,可以套用模板去写作。
在《文艺报》公众号上看了汤素兰给赵燕飞《一万个赞》写的书评《童心闪耀的成长诗篇》全文1300余字。报刊文。开篇一句话概括书本内容,结合现实与书本故事相勾连,讲文章结构、叙事特点、教育意义,最后总结文本成就,落点表扬作者。可否将我的那篇书评也修改缩减成报刊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