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发现你的天赋》有感
十几年前,我在偏远山区当老师。四年半后,感觉对教书实在没有热情,我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辞职了。
十几年来,虽然离开了教师队伍,但我一直都很关注教育。最近读到一本《发现你的天赋》,书中关于教育的问题,让我感慨颇深,特别想对我眼中的“差生”说一声迟到的抱歉:
孩子们,对不起,成为“差生”,不是你们的错。
(一)
据说,芬兰只聘请极其优异、尽职尽责的老师从事教学工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是最博学、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芬兰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霸级的导师。这是芬兰成为全球追捧的“教育典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头看看当时的我。
中师毕业工作两年后,我被调到了镇初中。当时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因为收入跟学生成绩和班级表现挂钩,没有人愿意当差班的班主任,担子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那时候我20出头,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一没经验,二没威严,三没方法,管他们非常吃力。从一开始苦口婆心地说教,到最后的棍棒教育,手段愈发升级,但学生们却越来越无法无天,因为他们看透了我的伎俩。最终,我黔驴技穷了。
一年半以来,我身心俱疲:周一,不想去上班;上班就期待下班;下班又不能放松,担心孩子们又惹祸。我的弦越绷越紧,状态越来越糟糕,越来越绝望,离抑郁症仅一步之遥。
其实,一开始我对教育事业也是充满热情的,也一心想把孩子们教好,把班风搞好,晚上睡觉时都在想办法,还自费订阅了教育期刊。然而,我的热情被无情的现实一次次地打压:悟性不高,没人指导,学生不开窍,犹如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久久找不到出路,还被冰冷的雨水浇得透心凉。
再看当时的一些同事。考不上师范,读个电大拿个文凭,照样出来当老师。他们下班后的娱乐,就是打麻将、看电视。备课时,他们对着《教学用书》抄;上课时,他们对着课本念;下课后,他们布置一大堆作业,让学生自己做;为了升学率,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了职称拉帮结派,争破了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学生的热爱。
无情的现实让我觉得非常痛苦,周围也没有可交心的人。最后一狠心,我果断辞职。
回顾过去,我真不是一个好老师,如果在芬兰,我连当老师的资格都没有!后来读到一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发现雷夫老师才是我眼中真正有师德的老师,他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学生一视同仁。在他眼里,没有差生,只有没有开窍的学生。
十几年后,我才明白“没有差生,只有没开窍的学生”这句话的含义。所以,孩子们,成为“差生”,这真不是你们的错。身为老师,我难辞其咎,对不起!
(二)
有这样一个笑话:课堂上,老师用4G速度讲课,学神用Wi-Fi的速度听着,学霸用3G的速度记着,学弱经常掉线,学渣搜不到也连不上,最后自动关机了!
为什么同一个教室坐着,有的学生学有余力,有的学生用尽力气学习,有的却不愿学习?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发现你的天赋》里说到,正规教育用两种方式阻碍了人对天赋的探寻,其中一种就是他们忽视了个体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研究把学习者分为不同的类型,拆书帮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里也谈到,学习者有视觉型,有听觉型。可以想见,对一个视觉型的孩子用听觉型的教学方法,孩子的接收率有多低!
美国好莱坞传奇喜剧女星菲利斯迪勒曾说过,孩子们3岁前我们教他们说话和走路,但是接下来12年却叫他们闭嘴坐下。一个教室里,摆得整整齐齐的桌椅,坐得整整齐齐的孩子,盯着照本宣科的老师,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表明,传统被动的教学,最高的学习效率不过30%!!
最近为女儿买了一套韩国的数学绘本,它通过各种生动的故事将枯燥抽象的代数、几何概念讲得深入浅出。例如其中有一本《阳阳数鸡蛋》,就是通过一个叫阳阳的孩子凑足十个鸡蛋就拿去卖的故事,教给孩子凑十法。
在为女儿读书的过程中,我在想: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引入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能够兼顾不同学习类型的孩子的需求,何愁孩子们不感兴趣!
对不起,孩子们,不是你们真的差,是老师没有把准你的脉,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教给你们知识。
(三)
每年一到高考结束,关于高考状元的报道铺天盖地,这在无意中引导了唯分数至上的社会舆论。什么叫好学生?你问任何一个小学生,他会告诉你,学习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那分数之外的东西呢?那些喜欢表演、喜欢体育、喜欢动手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了吗?
《人生转轨处:迷茫少年蜕变记》里特立独行的曾老师关于学校教育,有这样一段论述:
“学校就像工厂,家长们用身体生养出原料,花点钱把孩子放入工厂请求加工。工厂笑纳全部原料,手一挥,把原料们统统送进一条条生产线。在这过程中,原料的供应者(家长)和原料自身(学生)对塑造结果没有发言权……当自己这堆原料被工厂搞成不伦不类的产品之后,再推到社会,我还要一生自负盈亏,别人是不会可怜我的。”
《发现你的天赋》里谈到,正规教育阻碍人探寻天赋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大多数教育系统只关注很少的一些天赋类型。我们的学校教育,大多关注的是所谓的“学术”上的内容,生产出的是一批批雷同的、不伦不类的产品。对那些不按照我们的要求成长的孩子,我们就定义为次品、“差生”!
其实,他们不是真的差,而是学校的课程他们偏偏不擅长,导致他们与学校的教学体系格格不入,最终沦为了老师、同学眼里的“差生”。所以,差生们,请接受我迟来的道歉,你们学习成绩差,真的不怪你们!
以上,为一个曾经的教育者对教育的一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