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1.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率incident rate: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attack rate: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3.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 SAR:也称二代发病率,某些传染病在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4.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5.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是指在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6.死亡率mortality rate:一定期间内,某人群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7.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病人的比例,表示某病病人因该病死亡的危险性。
8.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IMR:反映一周岁以内婴儿死亡水平的指标,是指婴儿出生后不满周岁死亡人数与出生人数的比率。
9.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病人中,经n年随访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10.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11.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两部分。
【疾病流行强度】
1.疾病流行强度:指在一定时期内疾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
2.散发sporadic: 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3.暴发outbreak:是指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病人的现象。
4.流行epidemic:是指在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5.大流行pandemic: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在短期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称之为大流行。
【疾病的分布】
1.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 analysis:取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或不同年代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进行描述。
2.出生队列分析birth cohort analysis: 同一时期出生的一组人群成为出生队列,对其随访若干年,以观察发病情况,即出生队列资料;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和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方法称为出生队列分析。
3.疾病的地区聚集性endemic clustering: 某地区发病及患病等频率指标高于周围地区的情况,该地区疾病频率超过了随机概率,称为疾病的地区聚集性。
4.地方性endemic:由于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种疾病经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只在一定范围人群中发生,而不需自外地输入时称为地方性。
5.统计地方性 :由于生活条件、卫生条件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使某一地区某些疾病发病率长期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与该地自然环境关联甚微称统计地方性。
6.自然地方性: 某些疾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只在某一特定地区存在的情况称为自然地方性。
7.自然疫源性:某些疾病的病原体在繁衍种属过程中不依赖于人,而在野生动物或家畜中传播,人是偶尔介入该环节时受到污染称为自然疫源性。
8.地方性疾病 endemic disease: 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也称地方病。
9.短期波动 rapid fluctuation
10.季节性 seasonality
11.疾病的周期性 periodicity
12.长期趋势 secular trend
13.移民流行病学 migrant epidemiology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
2.现况研究
3.普查
4.抽样调查
5.生态学研究(又称相关性研究):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6.生态比较研究
7.生态趋势研究
第四章 队列研究
1.队列研究: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组,追踪其各组的结局,比较不同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结局变量(又称结果变量):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的事件,结局即是队列研究观察的自然终点。
3.观察终点: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
4.观察终止时间:指整个研究工作截止的时间,也即预期可以得到结果的时间。
5.累积发病率:研究人群的数量较大且比较稳定,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为分子。
6.发病密度:如果队列研究观察的时间比较长,就很难做到研究人口的稳定。此时需以观察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率,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称为发病密度,反映的是速率。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观察性研究。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
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处理因素,然后追踪观察处理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处理因素的效果,是一种前瞻性研究方法。
2.临床试验
3.现场实验
4.社区实验
5.单盲single blind: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6.双盲double blind:研究对象和研究实施人员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7.三盲triple blind:指不但研究实施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情况,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偏倚。
8.开放性实验
9.排除:在随机分组前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没有被纳入。
10.退出:指研究对象在随机分配后从实验组或对照组退出。
11.意向治疗分析ITT
12.需治疗人数(NNT):指为预防1例不良事件发生,临床医师在一段时间内应用某一疗法需治疗的病人数,从数学关系上讲,NNT等于绝对危险度的倒数。
13.发表偏倚:是指“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结果较“无统计学意义”的阴性结果被报告和发表的可能性更大。
14.文献检索偏倚:是指在文献检索中采用的检索策略或检索工具不具有代表性,语言偏倚如仅收录英文的文章出现的偏倚,因不同语种对发表研究的倾向性不同。其中将检索限定在某种语言引起的偏倚,称为语言偏倚
15.引用偏倚:手工检索文献时,通过文章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可以进一步查找其他相关文章。在meta分析中这种途径可能带来引用偏倚,因为支持阳性结果的试验比不支持的试验可能更多地被作为参考文献加以引用。杂志的知名度对文章的引用也会产生影响。
16.多次发表偏倚:同一研究多次发表会从几方面引入偏倚。首先,阳性结果的研究更容易多次发表或作为会议报告,这就使得这些文章更容易被查到并纳入meta分析中。其次,meta分析中如果包括重复数据会人为地增加了统计学精确性。
17.有偏倚的入选标准:通常文献入选标准由熟悉所研究领域的调查者来制定,那么这个标准就可能受调查者知识的影响。
18.权重偏倚:在对各个研究结果进行整合时,由于使用不恰当的权重而引起的偏倚。58.移民流行病学: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间的疾病频率指标的差异,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用大小
19.意向治疗分析:是指所有病人被随机分入RCT中的任意一组,不管他们是否完成试验,或者是否真正接受了该组治疗,都保留在原组进行结果分析。
20.偏倚:是指从研究设计与实施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导致的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的倾向性的差异,进而导致对暴露与疾病之间联系的错误描述。
21.匹配:或称配比,是要求对照在某些特征或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以便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第七章筛检
1.筛检(筛查):针对临床前期或早期的疾病阶段,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未察觉或未诊断疾病的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的一系列医疗卫生服务措施。
第八章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
1.病因:就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即能够影响未来疾病发生的因素或事件。33.组分病因:充分病因的构成成分或亚单位,人们常说的病因都是组分病因。
2.充分病因:由一个或多个组分病因构成,是疾病发生所需要的最低条件或组分病因的最小组合,充分病因形成就等于疾病发生。
【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至少推迟疾病的发生。
2.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疾病早期,症状体征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察觉,通过及早发现并诊断疾病,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有更大的机会实现治愈。若无法治愈,可以通过治疗阻止疾病发展到更严重的阶段或至少减缓发展进程,减少对更复杂的治疗措施的需要。
3.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疾病管理。发生在疾病的症状体征明显表现出来以后。早期,通过适当的治疗缓解症状,预防疾病进一步恶化,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和复发,预防合并症和残疾的发生。晚期,通过早期发现和管理合并症,对已经发生的残疾进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的恢复个体的机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1.公共卫生监测: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人群中有关公共卫生问题的资料,经过科学分析和解释后获得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并及时反馈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或机构,用以指导制定、完善和评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与策略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并评价决策效果。39.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第十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1.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2.潜伏期: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或体征出现的这段时间。42.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是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4.分子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和生物群体中医学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45.暴露标志:指与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暴露因素的生物标志。
5.效应标志:宿主暴露后产生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并进一步引起疾病亚临床阶段和疾病发生过程的生物标志称为效应标志。
6.易感性标志:是指在暴露因素作用下,宿主对疾病发生、发展易感程度的生物标志。
7.精神卫生流行病学:是研究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从而制定预防和控制精神障碍,以及保障,促进精神健康的研究策略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流行病学分支科学。
8.药物流行病学:是近些年来临床药理学与流行病学两个学科相互渗透,延伸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较新的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学科,也是流行病学的一个新分支。
第十四章 循证医学及系统评价
9.循证医学: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循证医学是最佳的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价值的有机结合。
10.标化比: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低,无论观察的时间长或短,都不宜直接计算率,而是以全人口发病率作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