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记得上学时,历史老师对我们说:
“学习历史,就是要回到历史人物当时做那件事的情境中,去判断他的所作所为。”
如果你用今天的立场去评判古人,不但学不好历史,也丢失了历史的维度和价值,无异于刻舟求剑。
同样的道理,我们学古诗最大的障碍,就是容易脱离古人的语境,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古诗、理解古诗,从而失去了和古人神交的契机。
如果我们能回到王之涣写《登鹳雀楼》当时的历史时刻,重新再来欣赏这首诗,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意境和味道呢?
王之涣早年遭人诬陷被罢官,当时还不到三十岁。在写下《登鹳雀楼》这首诗时,他已三十五岁了。
要知道岳飞三十岁就当上元帅了。古人的三十五,相当于现代人的四十五,正是干事业的壮年,也是即将走下坡路的“中年危机”。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再来品一品这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开头的两句,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描写眼前的景象:
太阳依山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但是读古诗最大的魅力,不是知道它的句意,而是“感悟”它没有说出来的东西,体会诗句带给你的言外之意。
王之涣写这首诗时,身份是“下岗”而且还“高龄”,前途真可谓“拔剑四顾心茫然”啊!
所以,这两句诗看似写景,实则写时间。
写“人在时间流逝面前的那种紧迫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黄河一样日夜奔流,片刻也不停歇。
我已经三十五了,就像一个急着赶路的人,太阳快落山了,但我还有很多很多路要走,怎么办?怎么办!
对于一切有志向而不得的人,都能在时间的裹挟中,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悲哀。你懂的!
王之涣给出了答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正因为时间不等人啊,才需要抓紧一切时间,去攀登人生的高峰。
你看这首诗,你只有理解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作者所表达的时间内涵,才能真正体会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精神豪迈,体会到登楼的高度与人生的高度之间的关系。
所以,学习古诗,一定要学习历史。
而让人对历史产生兴趣最好的入门捷径,就是——故事。
古诗不用背,读完故事自然会。
推荐一套给孩子读的诗词冒险故事,由“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擂主夏昆老师创作。
全面梳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唐宋诗词脉络,真正的将考试与趣味、古诗和故事相结合。让古诗词学习不再单调枯燥,让孩子亲身体验诗词诞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