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和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提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心理学,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这个书名让人看起来,就比较有欲望想去读,这本书是心理学的经典之作,非常值得阅读。
我们经常说到“人性”这两个字,但是我们真的了解人性是什么吗?有的人会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性格,其实不是。
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个分法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本我是深层次的诉求,自我是人的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超我指的往往是一些伦理道德。
从这本书的概念来讲,人性是人的根本诉求,是人一切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它并不是表面的,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这些背后深层次动机来支配的。所以,当你能够了解人性,洞察人性的时候,你能够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模式,通过一个人的习惯来判断他的行为,来了解他的深层次的诉求。作者所说的人性跟弗洛伊德说的本我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既然人性是一切行动习惯的背后动机。我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我们看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为、习惯,可以倒推他深层的诉求。在心理学来看,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每个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目的。书里举了个例子,有一个人经常梦到自己被追杀和得病等噩梦,她很焦虑,去看心理医生,经过询问发现她每一次受到伤害或得了一场大病,她父母都会来看她,她形成这种诉求的原因是想获得更多的关爱。
人的性格是可以变化的,性格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化性格,一种是自私性人格。社会化性格比较平和、无私。而自私性格具有攻击性,虚荣心非常强,遇到什么事先考虑自己。每个人都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只不过所处的位置和程度不同而已。
我们为什么研究人的性格呢?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洞察人际交往中的其他人的底层诉求,我们在社会当中交往,立足,生活、工作就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如果我们能够洞察自己的人性,也能很好地对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做一些微调,可以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这才是研究人性的目的。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我们的心魔。比如愤怒吧,愤怒从何而来呢?根本原因是有一个目的没有实现,而在那一瞬间又没办法实现那个目的。
所以,了解人性,洞察人性非常重要。我们不管是工作场合和社交场合,能够洞察人性,可以让我们更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