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远或是昨天,在这里或在对岸,长路辗转离合悲欢,人聚又人散。
一部《我不是药神》演绎出人们的无奈与心酸。
那个背景时代下的慢性白血病患者们,大部分是来自社会下层。他们平凡着,贫穷着,无奈着。正版的格列宁药物天价过高,他们买不起,吃不了,病情无法控制,只能等死。可是这世间又有几个人是真正不惧怕死亡的呢?而这个时候,他们的救赎者出现了,那就是程勇。救赎他们的药物是来自印度的格列宁。这种格列宁在中国可以称之为假药,可是这个假药却有着和正版药一样的功效。最为重要的是,它的价格还比正版要低几十倍。他们吃的起,有得救了。
这种有药没钱、正版药与假药之间的矛盾,贯穿了整部影片。而它反映的却是最为真实的社会现象。
人人都在埋怨正版格列宁的天价,也只能看到正版格列宁公司的“傲慢”。但是作为社会中生活的我们,同时也应该知道,要研发出一种药物,对其是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员和时间的。格列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研发出来的,它要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探索、实验。因此,我们不能过分的谴责正版格列宁公司,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考虑到,药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研发药物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盈利吗?
社会上的任何活动都不能脱离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支持与指导,尤其是在医药方面,更是需要国家的正确指引与规划。就影片所反映的背景时代下,当时的中国,无论是在物品价格机制,还是在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医保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合社会发展、不完善的缺陷。国家的政策要紧随时代发展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才能对社会生产,生活作出更为合情合理的指引,才不会出现病人买不起天价药的现象。
最为感人的莫过于程勇了,明知此行犯法,明知此行是条不归路,却仍载着慢性白血病人的希望走向印度,带回印度格列宁,带回人性的救赎。他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时刻催促着他交房租的房东,这个连小舅子都瞧不上他的人,却做出了以小我换大我的事儿。到最后,虽然被判刑了,虽然不能再亲自照顾家中的老小,但人们却敬佩他,感谢他。因为他的出现,天价药不再天价药。因为他的出现,有更多的人可以有生的选择。法制下,仍有人性的温存。
救赎,在无时无刻,也许是一个微笑,一次伸手相助,一次善意提醒,一个正确指引。
有一天也许会走远,也许还能再相见,无论在人群在天边,让我再看清你的脸,任泪水铺满了双眼,虽无言泪满面,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此心此生无憾,生命的火已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