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看过多少遍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本书,每次看,心底都会涌上一股很重的哀伤。随着书中三毛的感受而感受,因着她哭了,自己也就湿了眼眶。
好朋友骂我是个书呆子,哪有跟着书中人哭哭笑笑的,我也不过多辩解,只是自顾自的说道:你不懂三毛的心,三毛的人,不懂三毛和荷西的感情。
我想,说这话的我那样子可能像极了一个痴呆的人在自言自语,可那又有什么要紧的呢?喜欢,不应该就是这样的极致吗?
这本书是三毛写在荷西去世之后的作品,所以,在写作风格和内容上的变化和其他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读来让人自觉沉重。
因为这是一个已经失去了太多东西的人写下的文字。我们经常说,那些曾经失去过的人,一定比一般人更要懂得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更懂得如何去珍惜生活,不让自己留下过多遗憾。事实,真的如此。
在遇见荷西之前,三毛有一位未婚夫,可是在他们筹备婚事的过程中,她的未婚夫却突发心脏病去世了,走出痛苦后的三毛和荷西结了婚,可过了几年,荷西也离开了她的生命。
这样的痛一次,又一次,怎是她可以承载得了的?命运之神,于她,是否太残忍了?
我们一般人对三毛的了解有两点:辍学、流浪。的确,三毛在上初二的时候就辍学了,后来她用在撒哈拉的经历写下了风靡全世界的《撒哈拉故事》,并创造了一种“流浪文学”。在书里,可以看到的她是一个多么自由、随性、又尽情活着的一个人。
但是更多的人对三毛却有太多的误解,他们觉得三毛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爱自由、爱浪漫的一个叛逆酷女孩儿。但是当你真的深入了解了她,你会发现,其实她的这种随性和尽情是非常有分寸感的。
其实,在她的世界里,不是只有美丽的沙漠和星空作为背景,虽然他们的爱情,看上去是那么的不食人间烟火。可如果人们不只是从传言中去听说她,而是真正去读她的文字,看她的生活,就会发现其实她就如同叔本华说的那句话一样,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人。
三毛在散文中写到过一个除夕夜:那时候子夜的钟声刚刚敲响,荷西揽着她,孩子一般兴奋:“快许十二个愿望,心里跟着钟声说。”三毛仰望着天空的焰火,重复着十二句同样的话:“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这已经是三毛最大的心愿了。除了对荷西的爱,同时也代表了三毛在失去上一任爱人时,心中留下的隐痛。正因为失去过之后,她才更懂得,长久的相爱并且平安,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而荷西的离去,也给三毛留下了一份无法磨灭的痕迹。同时,在这本书里,也让我看到了:生活着,就该尽情!
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都需要绝对的真诚去面对面的表达出来,生活中,也许很多人都因为内敛的性格,极少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说以后再讲,但是一次又一次失去挚爱的三毛让我们懂得了,意外,它总是来得这么的猝不及防。你若有想说的又没说出口的,以后也不会有再讲的机会。都说来日方长,然而,真的不长,别谈来日,现在,就是最好。
这是三毛教给我们的“尽情”,尽情向你爱的人去流露,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失去。
"每次见他下沉,我都望得痴了过去"岸上的助手们问我:结婚几年了?"再过一个月就六年了"我仍是在水中张望着那个看不见了的人,心里慌慌的,"真是的,好成这样子,任谁也是不懂"我笑笑不说话,骑上车走了,眼睛越骑越湿,明明上一秒还在一起做着夫妻,怎么一分手就魂牵梦萦了起来。
这是书中一段让我触动最深的文字,如果说三毛和荷西那些如胶似漆的浪漫细节是不很多恋人之间都会有的,那么这一段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他的珍贵稀有之处。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听到看到了太多的婚后没有激情,感情变质甚至破裂的婚姻。
但是在他们的爱情当中,完全打破了这种婚后生活平淡如水不再有激情的魔咒。
可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现实版的童画一样的爱情故事,也随着荷西的离去而灰飞烟灭了。
也许是痛失所爱和迟迟不愈的疾病,让她没有了尽情的对象与权利,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她教会了我们要活得"尽情"却只能让自己留着这样的遗憾离去,但是她的故事还在,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