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咖啡馆的落地窗外的休闲椅子上,终于可以休息了。那是一片一栋栋欧式的建筑群,现在被装修成一家家高档的西式餐厅,休闲的咖啡馆,就像苏州的月光码头。我适合健思,却不适合健谈,也不适合健走,来不及细看,一屁股坐在那里,屋子里灯光暧昧,欲感十足,足够尴尬,真担心服务员跑出来一句,can I help you ,sir?我劝说汪,去坐在旁边大树下的石灰台上更适合,她到颇坦然,玩弄着手机,抛来一句“要是人家不让坐,再走也不迟”。刚毕业时,在昆山的最初一个月,我一直再找咖啡馆,那时唯美感没有消退,对都市的热爱才逐渐升温,坐在宁静咖啡馆里写着文章看着书,那是一个时尚的场景,后来找到了一家,咖啡太贵,而我足够恐慌,没有厚脸坐在那里。
在她的视频里,我看到了朋友陈,那是她两和朋友李三个人组成的小群,女孩子需要秘密。陈没什么变化,两年前她回了海口,做了一段时间家教家教后,又跑去做采购。后来断了联系,隐约的记忆中,和她交流过几次,梦想之光总是一再凋零,老家给了她想要的,却又剥夺了她应该拥有的,那里有的是安逸,失去的是人生的梦。只是记得,她一直在抱怨,公司老是让自己贴钱采购,而她的钱都是透支的支付宝,也许她不在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甚至喜爱它,她也说过要考取公务员,只是自己没有恒心复习。(陈怡静的多分析一些,那也是一个故乡,与成就观念的故事)
我没有看到朋友李,估计加班还未下班,如今她在武汉,应该去了没多久。年底的时候,她还在深圳,说公司要迁去武汉。后来从年会的照片,我分辨了出来,她那家公司正是我在深圳时的公司,这种巧合,大概连她都不知道。也是一段时间前,她问我为什么去上海,以为我来找肖,因为我们肖是六个坏男孩中的大哥,又说我隔离大家太久了,如果她了解到我曾经用哲学上的奥卡姆剃刀来判断行动的价值选择,”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被我改成了”如无必要,勿增庸俗“,可和一个个无知的朋友交流却足够庸俗,一定会吃惊不已。她可以理解,孤独的人也许会故意寻求孤独,却不会理解,孤独的人其实别无选择,只能孤独。
前年她就结婚了,速度有七十迈,当时我听到消息时,触不及防,脑袋足够一片懵,不知道要谈点什么,甚至没有想起该讲两句祝福的话。在大二时,朋友刘从他的名字中抽离出”一伟“,我沿着他的思路给自己起了“一德”,她足够有趣,也要一个,结果是“一绝”,说不清这到底是发号还是道号,又或者绰号,大概当时的心境是大家都想在纷扰之中寻求一片谧静。这个一绝,真是够绝,不仅在一口气决定结婚上,更是绝在了几乎立刻办婚礼。曾经在六个坏男孩里,大家有说有笑,都说将来彼此结婚一定要去,结果第一个结婚却成了谁都没去。那是在六月初六,大家的职业都刚换,或者在试用期,我在培训机构的作业也堆了一堆,谁都没有时间,浪漫跟现实永远有差距。
你纳闷,时代即便进步,可为什么结婚生子都这么随意乐?为什么不能将婚姻和生育任务分离开来,将婚姻当作两个人生命价值的保证和升华?为什么不把它当做一个生命意义的阶段,让它有力地证明着人的价值存在?大家都需要安全,都需要跟着社会的惯性,它自然而然绝不会被逼无奈,也许有一天,当虚无在夜里侵蚀着大多数人的灵魂时,它才会被提上日常。
她给我看过她小孩的视频,孩子在老家,在公公婆婆那里活蹦乱跳,在都市的紧张生活中,孩子只会是累赘,她完成了任务,可心理不需要,物质也没有准备好接纳,只好一头扎在加班中。
我有个朋友,当他跟心仪的女士表白成功后,却整天紧张兮兮的,犹疑着说要去看心理医生,我咯噔了一下,随之纳闷他能有什么心理障碍,听他诚恳的说了半天,原来只是他想处理性格上的冲动。他意识到在交谈中,自己经常控制不住情绪,出口伤人。他将这结为心理障碍,归结为小时候爸妈都是在外地打工,自己变成留守儿童的缘故。从小爸妈回家一溜烟就走,父爱母爱对于他,根本没有什么印象,管教他的是严厉的爷爷,这导致了他变得冷漠,对情感不关心。当他有板有眼、认认真真的一点点吐出心中的秘密时,你也得颇深被那份自责所感染。
虽然他没有意识到,情绪的冲动本质上只是对情绪缺乏节制,虽然这是父母不在家导致的无从教育的缘故,但并不是心理疾病,它只是外界输入危险时,人性中的应激反应,并不是思维过程中观念的不正常或者偏激,只是缺少克制和容忍,与其说不正常,倒不如说是性格尚未塑造成功,不安全感导致他对交谈对方的带有情绪的反驳在意过度,瞬间怒火攻心。
可这也能让人看到一个大大咧咧的人,背后有的是对爱的强烈需求,是自卑情结,是一个慌张认为自己有问题的人。你不禁想到的是,朋友们的这些心肝留守儿子或女儿长大之后,在未来、在这个现代化的进程中,会不会又多出一批自责有心理缺陷的年轻人?
视频结束,热闹又闲了下来,汪不明白我为什么不用kindle阅读,而要背着一包沉甸甸的书,在几个城市中负重穿梭。这个问题中午已经问过了,答案当然不能让她满意,她需要再问,去满足自己的无法理解。
在我用Kindle 读书的时候,有朋友问的是,为什么不用平板ipad去读。如同我没有回答后面朋友的问题一样,不知道要对她回答什么,我很难去讲那些生物性、体验方面的因素,这不是有趣的话题,更不想说这样的选择,可以表达一个决心,我不想被误认为有做作之嫌。
千百万年所塑造的生物体验,被新时代的年轻人所很快抛弃,你分不清人们要的是一种时尚感,还是一种快意的愉悦感,让自己变得像广告中那样的潇洒,还是要真的静静的沉寂在书的世界。
在后一个问题中,涉及的不只是阅读,而是良好阅读,如同女人要漂亮的衣服,阅读也需要专业一些,让自己容易沉浸其中,也是在给自己一个宣言,你就是用它做一件专业的事。当你不理解为什么要用阅读器时,正说明阅读对于你来说,并不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充其量也只是你释放众多欲望的一种手段。当ipad用于释放娱乐欲望,而娱乐节目显然比阅读更加有效时,谁还去用笨方法?
第一个问题她问的并不奇怪,她也用过kindle。但她终究不清楚,人类文明在这几年之间的发展要远远多于几百万年身体的进化速度,这副躯壳的反应生存记忆机制还停留在原始时代,而原始时代对人影响更大的却不只是视觉作用,更要有手滑过纸张带来的触感,以及蹦入耳朵的声音。虽然kindle解决了阅读不必再意电量的问题,可似乎认真阅读纸质书时,你翻阅纸张更加自由,更加随意,更少有约束力,也更加有利于逻辑思考与理解。
我第一次见kindle是在毕业旅行,在甘南,在被蓝天白云和青草围起来的青旅的院子中,在遮阳伞下,木头制成的长条桌子的对面,一个驴友从包里掏出了它,她说它叫kindle,用来阅读书籍的,我顿时一阵脸红,羞愧袭上心头,大学里我也看了不少书,还自诩喜欢阅读,居然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玩意儿,够丢脸。后来,我的第一个kindle买在昆山,从拿到它的那一刻起,它就是个神圣的产品,爱不释手,它不只是一个电子玩意,更是一个心灵的窗口,代表着身份,代表着自我认同,也代表着决心和希望。
“我已经看不进去书了”,她说着,语气平淡,没有一丝难过,仿佛是在陈述一个一加一等于二的公式一般,没有情感色彩,这跟很多朋友的症状都一样。记得在我买kindle不久之后,她也买了,接着的是除了中间询问过我kindle的情况,抱怨过自己接受不了闪屏,反应慢,之后没多久,便送给了她小妹,当做了大学礼物。我也见到有朋友买了之后,除了在朋友圈晒过保护套多么地时尚,里面连小说也没有下载几本。我们总是要想方设法去满足那一丝的美感,在这个都市满足的方式有很多,文艺青年的爱好只是昙花一现,丢掉之后也许还会抽两只女士烟,可体验过后,带来的还有什么?。时代太快了,总有新奇感要满足,除了欲望的释放,除了下一个欲望,你分辨不清他们到底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时髦,还是想拉近跟知识的距离。也许你也搞不清,迷迷糊糊,一天又一天,就好像一群猴子下山,你看到了其他猴子捡什么,自己也要捡什么,关于自我往往不是太过于高深莫测,便是无知的浅显易懂,总之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质疑,你只喜欢举着小手开开心心跟着人群挥舞,至于其他,一切免谈。
读不读书永远不只是一个幼稚的兴趣,去满足的是情绪释放,最重要的是它相关的是生命的意义,当自我认知中生命意义不同时,即便在读书,读的也绝不相同,至于生命的意义当人都不打算在书中寻找时,读不读书都不会有答案。我们都在追求着满足,当生命的意义只是欢乐,书籍势必只是陪衬品,是手段,满足的只是情绪,想必你即便真的读书,追求的何尝又会是什么生命价值,只是一滩虚幻的自我标榜罢了,还感触着自己还是个特别的乖巧孩子,偶尔还要学只小猫,撒个娇!
你说我净是在胡扯,你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抛开美食,抛开标榜,你也做过自我投资的事,怒火着对我说,难道只有我读书的才是人才,你减肥你健身总不比我这个病秧子强。你一定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强词夺理,其实是中国实用逻辑再恰当不过的体现和证明,以相对价值推出绝对价值,以偏概全,背后反映的正是农民思维的短见。也正是这样的短见,带给了人们一个个安慰自己的借口,在情绪舒适中,蒙上眼睛奔跑。
嗯,不对,过去的人生不会有奔跑,正是过去不需要而现在需要,才更体现出你人生的荒诞,你是在自认为有价值中,却拼命的甩掉自己真正可以实现的价值。你无法辨别什么事才具有真正的营养价值,在对欲望的追逐,携带着的只是价值的借口而已,这更加让你无从抵制,任随着自我。在那些你乐意去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中,有时多少价值,有多少是引诱,有多少是你满足自己的欲望,你分得清吗?
不同身份的人,总有自己的法子去标榜自我的独特性,你需要独特,你需要生活的理由,给自己一些期盼,可你忘记的,确实是生命的意义,另外你也不清楚,这个多少需要你改变的又不是那么和谐的社会,绝不是靠装装样子就可以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