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网事—— 一位“老网民”的回忆
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上)
我第一次听说“互联网”这个概念大约是在1993年夏天,有位在日企担任高管的朋友回国探亲,闲聊中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事情:有一个美国人叫斯蒂文·贝拉文,利用“INTERNET”搞了叫“新闻组 (Usenet)”的东西, 只要你利用电话线进入到“INTERNET”,加入一个“新闻组”不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风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消息,自己还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对别人发布的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家都可以通过新闻组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和其他人进行讨论。他还说,日本开始流行“INTERNET”,很多大企业用“INTERNET”传递信息,除了“新闻组”之外“INTERNET”上还有个东西叫“e-mail”,有了它以后写信不用笔纸了,发一封电子信件从美国一日本也就是瞬间的事儿。
您千万别笑话,“新闻组 (Usenet)”是个什么鬼,“e-mail”又是个什么鬼!在当时我就如同是在听“天书”一样,糊里糊涂整不明白,而且完全不能理解一根电话线就能上什么“INTERNET”。后来回想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关互联网的消息。
1993年电话机在中国还是紧俏商品,那时在北京装一部直线电话要排关年的队,费用大约在5000多块钱。当时大多数家庭没条件安装电话,在生活中主要依靠“公用电话”,一般有谁来电话了,负责“公用电话”的大爷、大妈会记下号码,挂上电话后上门通知,你接到通知后再到“公用电话”处给人家打回去。打给你电话的对方,也先要挂断电话等你的回电。但说实话电话这东西我比大多同龄人接触的要早得多,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们大院里为了方便大人们工作就有一部电话,大人、孩子随便打,有时候孩子们围着电话机时,总有“手欠”的会偷偷把电话拆开看看,久而久之,明白人就知道了电话机的工作原理。
到了文革期间,我们大院里的孩子们闲来无事,大家就自己动手做“土地电话”,找来废旧变压器,拆也“漆包线”做“电缆”,把普通酸性锌锰电池芯砸碎,放到“雪花膏”盒里做话筒,然后再用收音机当听筒,各自在家就可以通话啦。直到工作之后才发现电话不仅可以传声音,原来连上传真机还可以收发传真。但不用传真机能把各种消息、文章、图片等发送给几百公里、几千公里的另一个人真有点不可思议了。1992年,一次领导人在巴西开会,我们要等通讯社用卫星传回一张照片,足足等了十来个小时,结果收到的是一张看不清楚的黑白“复印画”,根本无法使用。那时候本以为我们的通讯手段够先进了,身上的数字BP机已经换成了“汉显”BP机(当然有钱人已经开始玩“大哥大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国门已经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果真很精彩。人们从穿“喇叭裤”、用化肥袋做衣服的时髦中,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添置各种进口家用电器、阅览当代世界名著、观看进口电影。那个时候年轻人的关注点还在“人的BP机什么时候能换成汉显”、“我什么时候能买得起大哥大”上。至于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电子邮件”、什么是“新闻组”那最多也就算是一个传说罢了。
就在我们刚刚把“鸿雁传书”的交友方式转换为电话“COLL机”的时候,1987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物理系有一位名叫邓冬平的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名为soc.culture.china(SCC)的新闻组,真的想象不出来那时的“新闻组”是什么样子,据说SCC的读者群由最初的1000余人, 发展到两年后的30000余人。当然什么是“新闻组”国内绝大多数的人当时肯定不知道,原来“走出去看看”和关起门来想想还真是大不一样的。
也正是在这一年,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三年后,又发生了一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具有重要意义的网络大事,那就中国顶级域名“CN”注册成功。我们在百度上一搜就会看到“CN”注册是由“中国互联网之父钱天白”完成的。直到很多年过去之后,《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的编撰者,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高级研究顾问王恩海耗时一年,通过走访、资料收集和与当事人交流等方式,对这段特殊的经历进行考证和梳理,终于还原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90年10月10日,王运丰教授向德国卡尔斯鲁大学措恩教授提出注册.CN域名设想,虽然中国已经在几年前发出了邮件,但因为政治等原因一直没能接入互联网,王运丰就代表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正式授权措恩帮助注册中国的“CN”域名。10月19日,措恩就向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出了“.CN”的预约。
虽然王运丰提出注册域名并委托措恩操作,但在中方具体事务上,安排刚回国不久的钱天白进行联络和落实。为此钱天白先生在11月3日向措恩写信表示感谢,并咨询了很多相关的具体问题,比如“什么是域名服务器?”、“为什么要设两个域名服务器?”等等。他还希望措恩派一名专业人员到中国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讲解。
注册顶级域名“CN”时需要填写一些信息,措恩教授把行政联络人填写的为钱天白先生,拥有单位是ICA,技术联系人填写为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这是个不可思议事情,中国国家的域名,管理是中国人,技术是德国大学的一个系。
现在明确了我们在IANA“CN”注册完成时间是1990年11月28日。从1991年1月起,卡尔斯鲁大学就运行着CN”域名初级服务器。当时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域名注册,1994年服务器搬回中国的时候,上面域名数很少,大概只有十几个而且都是高科技工作者注册的。
直到1994年5月21日,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完成了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中国服务器开始运转,“CN”顶级域名服务器才算正式回归中国。与此同时,“CN”域名注册信息也做了相应更改,仍然是钱天白先生担任行政联络员、技术联络员则改为钱华林。
这段互联网的历史,也是在很多年以后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才了解到的,当然这些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查到。不过也就是在这一年我重新认识了互联网。1994年某一天,我正在单位传真室呆着,传真机自动收到一份传真,我拿下来一看,是一篇很短的小说叫《鼠类文明》,讲得好像是什么“老鼠”宴请之类的事儿吧,记不清了。我挺奇怪问的主任,“谁没事儿吃饱了撑的,传什么小说呀?”主任神秘地告诉我,这是他在美国的朋友,从互联网上找来发给他的。此时国内已经有些媒体对网络进行宣传报道了,关注这方面消息的人多多少少对互联网也有所了解。不过能看到一篇发自网络的小说还是很令本人震惊的!
老哥
2022年8月北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