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日晚上8:30《哪吒》票房超25亿再破记录,进入中国电影票房榜前十,也是榜单内唯一的一部动画电影。
这段时间,无数的公众号、微博大V都在试图告诉粉丝:要像《哪吒》的导演饺子一样,遵循自己内心的热爱去生活、去工作,即使过程很曲折也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也能做出像《哪吒》一样耀眼的成绩。
目前的宣传文稿也把饺子塑造成一个早期节衣缩食、每个月仅靠母亲1000元退休工资维持生存的苦逼奋斗青年。然而,仔细想想:饺子的父母都是正规医院的医生,众所周知,医生的收入不会太低,即便退休,退休工资也不会只有1000元,这或许是为了体现饺子实现理想的曲折离奇性特地塑造的吧。
医生、律师,这些职业在哪个国家都是标准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孩子报考专业时多会选择自己父母从事的职业,毕业后从事医生或律师的工作,但也有少数人会选择从事艺术或其他更有风险性的行业。罗大佑是一个、饺子是另外一个。这两个人都是医生世家出身,但后来都选择从事艺术相关工作,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当然,别人评价他们的成功是靠遵循了内心的热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获得的。但我想说:是他们父母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托底,才让他们有了可以坚持内心热爱的底气。
试想一下:如果是贵州或甘肃贫困山区的孩子,好不容易考上了顶级医科大学,毕业后却跟父母说他想玩摇滚,或者他想搞动漫,哪个贫困家庭的父母能答应呢?他们一定会百般阻挠,以为他们的孩子脑子秀逗了,喜欢上这么不靠谱、这么不赚钱的东西;而孩子,也会考虑到家人的期待,将自己的爱好偷偷放在心底,做个别人都觉得收入高、稳定、体面的医生。
小时候看到媒体报道欧美、台湾地区的小孩子被问到你长大后想干什么?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想当超市收银员、想做园艺工人、甚至想当环卫工……而大陆地区的孩子答案很标准:科学家、医生或老师。那时候常感慨我们大陆的孩子没自己想法、千篇一律。现在才明白,这大概是因为早期我们的国家经济水平不高,那几个职业看起来光鲜亮丽,大家都觉得好所以都选它,早期的父母几乎没想过问问自己的孩子喜欢的是什么?热爱什么……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终于有越来越多父母开始关注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并选择保护好他们的热爱;终于有越来越多父母真正希望只要孩子开心就好,不再要求子女们必须选择能为他们增光添彩的职业。
综上,我想说:如果想培养饺子这么优秀的孩子,请先试着做个当代中国优质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