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年的时间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文学成为了我的养料,让读书成为了习惯,让写作成就了自我。”
这段话来自当当认证书评人北烟胧月的一篇文章《谈写作:写作的真正意义是探寻人性,创造价值》。
无数写作者通过写作,成就了自我。《活着就要发声》的作者雪漠,17岁时,除了读书,开始大量背诵古诗古文。他的口袋里老是装着供他背诵用的卡片,他背了几百首唐诗,就是在走路的时候背会的。在写作中不断跋涉,通过辛勤笔耕,最终登上文坛。
雪漠原名陈开红。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三度入围“矛盾文学奖”,荣获多个奖项。
代表作品有:《大漠祭》、《猎原》、《白虎关》、《西夏咒》、《无死的金刚心》等,被列入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专题。
雪漠早年的创作经历非常艰辛,他发现自己走错了路,染上了浮夸的文风,失去了一个优秀作家应有的质朴,于是他决定重新练笔。
每日禅修,按苦行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饭后会影响大脑的正常思维,过午不食,并坚决戒了与他相依为命的莫合烟,怕的是作家没当成,先叫烟熏死了。
看了雪漠早先的创作经历,就理解了他在那篇《“神”握住了我的笔端》里的描述:
我在一个特别的状态下写作。那个时候,我的脑袋里没有任何文字,也没有一点点斟酌自己的文字,但奇怪的是,那种状态下流出来的文字都非常好,没有哪怕一点多余的东西。
写作进入了一种境界,心灵自主了,写作才会超越。
在《活着就要发声》这本书中,融入了作者对写作,多方面的思考,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一、“天籁般的文字”是从心里流出来的美
雪漠写过几百首诗,博得很多人叫好,有些人甚至称其为“天籁般的文字”。于是就有人问,如何提高写诗的技巧?
雪漠说:“我不懂诗,虽然写了好多的诗,但我写诗,不求发表,不求喝彩,只为表达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感觉是从心里流出来的美。”
如果创作时考虑标准、技巧、思想,它们就会变成杂念,会从极致的宁静中扯出来,让我无法创作。我甚至不去想该写什么,有什么没写,只管让心静得像无波无纹的湖水,因此才写出了一些人们觉得很美的文字。
文中说了一个有趣的事,有一个学校的几个女孩子读了雪漠的诗,以为他是琼瑶那样的人,见面时,才发现原来是个大胡子男人,木讷无趣,大倒胃口。
雪漠读过琼瑶的书,但不多。他最喜欢的作家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作品的美,并不源于能力、经验、学识或技巧,而是源自心灵。不同的心灵,总会展示出不同美的景象。
二、喷涌出的文字灵感来自于感动
好多评论说,雪漠写出的东西非常鲜活,笔下的沙漠也像是活物,小说背后似乎有一个巨大的影子,又像是背靠大海,拥有无穷的写作力量。
雪漠说“我的作品,都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并不是刻意为之。我的灵感,往往来自于那些感动。来自于世界上形形色色人类的爱。”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写出来的文字最简单、最干净、最朴素、最有激情。
三、对真正成熟的作家来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雪漠说:“有人认为写作是写给别人看的,但其实作品都是写给自己的,不是写给别人的。写作首先要跟自己对话,因为它是你心灵的东西。”
我个人比较认同雪漠的观点。他说,我写作不是想给大家带来一种启迪,也不是想给大家带来一种观点,我只是把自己的体验跟大家分享。比如,我这有个枣子非常好吃,我就告诉你们,你们要是愿意,可以过来尝尝,能给你们带来快乐就很好。我不是一定要改变谁,我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你们觉得有意思可以借鉴,觉得没意思也不要紧。
对真正成熟的作家来说,写作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渴而饮,饥而食。他不想靠写作换取什么,只想说出自己想说和该说的话。
比如曹雪芹,卡夫卡,司汤达等人,他们宁可用生命创作伟大的作品,也不愿为了名利,制造文学垃圾。他们虽然没等作品问世就死了,但他们的作品实现了永恒价值。
历史记住一个作家,是因为他的作品能给世界带来一种价值。换句话说,只有世人需要一部作品所创造的附加值,它才有留存下去的可能。
在图书馆借阅这本书,是冲着作者在“序”中的一句话:本书是专门为那些没有时间读长篇大论的朋友写的,可以供他们在地铁上或者是别的地方随意翻翻,或许能让清凉入心,驱走热恼。
如果你对写作还有困惑,《活着就要发声》这本书很适合一阅。好书是善的火种,在这本书里,从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到对生命的全新思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我,在书中的世界点亮一盏心动,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