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33】
【原文】
曰仁①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注释]
① 曰仁:即徐爱, 曰仁是徐爱的字。
[译文]
徐爱(字曰仁)说:“人心犹如镜子。圣人的心就像明亮的镜子,普通人的心就像锈蚀的昏镜。朱熹的格物的学说,如同用镜子照物体,只在照上下工夫,而不知道镜子还是昏暗的,怎么能照清楚呢?先生的格物的学说,正如磨镜子使之变得明亮,先在细磨上下工夫,镜子光亮之后,是不会耽误照的。”
[解读]
这一段是徐爱说的,虽然不是王阳明先生的原话,但是其思想宗旨却也是阳明心学的正宗家传,所以也收录在此。徐爱是王阳明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他曾经将徐爱比作是自己的 “ 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
以心比镜在前面“徐爱录”中已经提到过,这里徐爱稍有发挥的是将格物比作磨镜,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王阳明说的格物是指将心中不正的念头扭转为正,这和朱熹所说的去格一个个外物是完全不同的。朱熹的方法看似博大,其实是缺乏要点,类似于扬汤止沸,用力多而收效微;王阳明的方法却直捣黄龙,一语中的,类似于釜底抽薪,用力目的明确且能立竿见影。
王阳明所说的格物过程看似是全在心上做功夫,不涉及到外,但是须要知道,王阳明这里的心并不是内在的那一团血肉,心不是真空,而是处于一个“必有事焉”的行云流水永不居的状态,它一方面要求不执泥于我见和私意,另一方面又不会脱离世间的具体事物而孤零零的存在。所说“的磨镜”的功夫,就是去除我见和私意的功夫,这些东西像是蒙在镜上的灰尘,磨掉它们,心方能澈照万事万物。
这个心如明镜,怎么明呢?我们通常说,看问题你要抓住本质,什么是本质?我的体会,本质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常识,时时刻刻不要脱离常识,用常识思考,离开了常识,镜子就昏了。二是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我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什么,做事离开了最终目的,镜子就昏了。
能做到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下一个要诀就是随时回到原点思考。因为在你思考判断的过程中,难免有错误,有偏差,在第一个偏差基础上继续推进思考,就必然有第二个偏差,以后每一步都是偏差的叠加,错上加错就是这个意思,镜子越来越昏暗。
反之,每一步都重新回到原点思考,不仅能避免偏差的积累,而且有助于发现之前的偏差,等于每一次思考,都擦一次镜子。
最后,一定要无我,去除意必固我,因为“我”,是最大的昏镜,在镜子上盖上一个“我”,就只看见“我”,看不见别人,看不见现实。
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随时回到原点思考,去除意必固我,就是在你格物照物的时候,时刻在反复擦亮自己心里的镜子,如此物来心照,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达到陆九渊的境界:“我在那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一旦到那有事事,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