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到幸福很困难,而想从别处找到幸福则根本不可能。
——法国哲学家,尚福尔
我们并不能抚慰悲伤,我们从中获得消遣…………要撼动生活,否则它会使我们苦恼。
——法国作家,司汤达
1、"只是忽略了真实的自己"
每个抑郁者其实都是健康的,他们只是忽略了真实的自己。这算是悖论吗?不一定!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轻松地走出抑郁、悲伤、忧郁或悔恨。即使一切都显得事与愿违,我们仍拥有对抗抑郁的潜能。作为拥有实践经验的医生与精神病学家,我对上述结论深信不疑。针对大脑所做的最新试验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结论。医学和心理学常识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用处。
短暂的抑郁是正常的,它不会引发疾病。对此存疑的人则认为正常生活应当时时刻刻都波澜不惊。他们只要感觉到有一点儿小沮丧就会向你倾诉,告诉你所有的细枝末节,试着把你变得跟他们一样抑郁。
所有人都受到过这些忧郁分子的连番攻击。他们抱怨不断,像正常人维护健康一样维护着自己的抑郁情绪。
2、"发掘能够克服或赶走不良情绪的能力"
可以治疗抑郁症的唯一途径就是“理智治疗”,这包括纠正我们在自己身上犯下的错误,发现新的自我滋养方式,进行练习,反省及观察他人,赶走负面情绪。
我们需要远离那些真正让我们陷入危险的事物,从我们周围的环境、精神或饮食中找到能构筑健康的基石。我们还可以将最新的实验研究结果投入到实践中,使用天然的抗抑郁药物,学会全身心地体验幸福时刻,回忆起幸福时刻,不借助药物或化学手段,激发出能够带来好心情的神经介质。
你已经接受了一种饮食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动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方式,你将要发现自己的精神健康,发掘能够克服或赶走不良情绪的能力。同身体健康一样,精神健康同样具有相关的预防性医学。但也需要认识其治疗原则,因为它们通常能揭示出一些道理。还需要学会将这些治疗准则付诸实践。
3、"有将忧虑转化成激励行动的动力"
诗人和艺术家企图将他们生活中的烦恼变成盛开的鲜花,把作品同我们分享。这与医学研究、心灵与感官的充实、幻想、修行以及宗教一样,会陪伴着我们找寻健康,要想获得完满的幸福,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我们需要一些忧虑与不满才能够进步、改变,以及质疑。但想要利用好自己的忧虑,还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和自信,有将忧虑转化成激励行动的动力。如果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没有经历过抑郁,他怎么可能会创作出这首诗?
听话,哦,我的痛苦,别这样吵闹。
你要的黑夜;它来了;它就在此。
——《沉思》
4、抑郁与抑郁症
有一些淡淡的忧郁会时常陪伴在我们的左右,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趣味与意义。维克多·雨果很擅长描写这种抑郁:“悲伤是一种幸福。”但还有一些情况就属于真正的痛苦了。医学上的抑郁是一种疾病,它会消耗我们的精力、我们对于生活的热情,还有自信。如果一位医生提到抑郁,他会想到这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而一位诗人则会联想到悲伤。
作家罗兰·巴特也是一位留心人们习惯与癖好的大观察家,他认为抑郁和抑郁症没有丝毫的共同之处。最严重的抑郁与“危险的抑郁没有任何关系,它们都源于棘手的爱;与被抛弃者的恐惧也无关(在抑郁症中),我不会萎靡不振,不会变得苛刻,这就像灾难一般显而易见‘我这个人糟糕透了’”。
抑郁与抑郁症之间的一大不同在于持续的时间。需要在几个月(至少三个月,通常为六个月)的悲伤和消极之后才可以进行抑郁疾病的诊断。抑郁是突发的、暂时的,虽然让人担忧,但并不会长驻。
5、"抑郁症才是疾病"
法国精神病学家让·德雷对抑郁和抑郁症做出了区分。抑郁症才是疾病,是一种与身体痛苦相似的精神痛苦。它让人们了无生趣地活着,等待死亡的来临。而抑郁则跟文学作品中的忧郁消沉类似,是一种忧郁的幸福。
作家和诗人们不会把抑郁与抑郁症混为一谈。他们从文学抑郁中得到滋养,他们靠抑郁过活,忧心忡忡却又能够撷取成功。弗朗索瓦丝·萨冈以《你好,忧愁》开启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也成了悲伤爱情故事专家:“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萦绕在我心头,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冠以忧愁这个庄重而优美的名字是否合适。”忧愁成了萨冈所有小说的主题,她写道:“忧愁之于我是一种荣耀。”
6、“找回自己的天赋和好心情”
当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陷入抑郁时,他会卧床不起,丧失弹钢琴的能力。在1935年、1939年以及1953年期间,他完全停止了演奏。所有的创作者、音乐家或平凡人都会经历不同的精神状态。他们在经历了沉寂期、质疑期之后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强有力的声音、创造性以及让自己渡过难关的能力。对于那些讲不出话或不知如何开口的人,沉寂期让他们集中精力,获得灵感或体味痛苦。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找回了自己的天赋和好心情。日常的抑郁完全没有那么严重。既然没有失去什么,当然也不需要找回什么。我认为,只要记住我们所拥有的、我们的价值以及我们的目标就可以了。
7、“遗忘”
抑郁不是一种缺失,而是一种忘记,一种忽视。这是一种判断失误,它让我们遗忘了三类事情:
忘记了自己的欲望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那些最简单、最有趣、最好笑的欲望,从休闲娱乐到性,从无意义的琐事到毫无缘由的傻笑。但对于最为严重的抑郁或明显的抑郁症,就不只是忘记欲望这么简单了,患者会放弃生活必需的需求,如饥饿或睡眠。
忘记了自己的优点
抑郁让人忘记自己的身体和智力优势,忘记自己的魅力,忘记自己结交朋友以及恋爱的能力。重度抑郁者会忽视他们的价值,甚至质疑自己是否值得获得相应的报酬。我确实见过一些重度抑郁者让他们的上司给自己减薪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值得获得那么多的报酬。我可以告诉那些认为自己应该被加薪的人,这种合理的不满其实是健康的标志!
忘记了自己的行动和精力
表面上看,抑郁会带来一种迟钝、懒惰、缺乏活力、疲惫的感觉。我们忘记了行动的积极作用。抑郁或严重的抑郁只能让人们看到错误、没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取得进展和正在准备中的工作。
8、“质疑自己的错误,质疑身边人的看法”
每次遇到抑郁的人,我都会让他们质疑自己的错误,质疑身边人对他的看法。
他们会先告诉我自己缺少了什么,错过了什么,本该做而没做的事,后悔做过的事。他们的未来并不比过去有价值。他们开始犹豫不前。他们相信的或者他们尝试相信的是真的吗?我观察他们,在他们身上找到他们没有发觉的优点。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可以重新找回自认为已经逝去的才华、魅力、精力。他们身上其实蕴藏着更多的愉悦、希望和可能性,他们只是不敢承认罢了。所以他们需要做出一点调整,改变思考方式,寻找其他的情绪。
健康、抑郁和抑郁症的区别
9、面对常规性抑郁的简单反应和正确态度
三种简单反应和正确态度可以控制抑郁。
首先要对未来有信心:接受暂时的不悦情绪。抑郁总会过去,好心情和健康会重新回来。
另一个防御机制在于“过去”。我们经历过负面情绪,知道如何克服。
对抗抑郁的最后一个武器是享受当下。我们只要多花一点精力就能找到曾经被忽略的乐趣,我们从前太专注于抱怨了。而对于内心声音的冥想和加工也根植于这一基础,我们后面会举一些例子。
总之,我们能够也应当接受这个事实:不满是一种正常情绪。如果感到受挫或愤怒,不要觉得自己生病了,这已经是一个好的趋势了!
10、健康、假性集体抑郁和真正的抑郁症的区别
11、维特效应
十九世纪的年轻人在阅读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时,会发现自己同爱情受挫的主人公一样不幸。他们想要像维特一样,把自杀作为生命最后的优雅,最美的爱情也是最不幸的。如今,维特效应变得更加普遍化了,还好它不会导致自杀,但却让人闷闷不乐。有人可能不读小说,但会去读本国或外国专家对小说的分析。有的人尝试着同自己身边的人一样抑郁,积极地准备着自我流亡,准备着文明或地球的自我灭亡。要小心一种人,他会对你说现代人的抑郁只是由于对自己的判断失误。
12、“只有疲惫才能让他们安心”
许多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或重度抑郁者都会有这种误解。我在一些运动狂、工作狂或修理狂身上也看到过这种问题。他们选择逃避退休、休息或放松,想让自己精疲力竭却并不自知。只有疲惫才能让他们安心。这就是现代苦中有乐的原则:那些让我疲劳或沮丧的事情一定会给我带来好处。不少人以劳累和束缚之名,接受没有欢笑、没有滋味、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一些幸福的狂热追寻者们甚至还会去忍受马拉松带来的延期禁食。似乎那些虐待自己的事情都应当有益于健康。
工作是让人疲惫的最简单的方式,让人忘记烦恼,还能让人体面地自寻苦恼。你刚刚结束了一整天的工作,没有任何文件滞后,邮箱是空的,你因为疲劳和完工的喜悦踉踉跄跄。你的大脑前所未有地产生出内啡肽,疲惫感成了一种乐趣。疲惫的快乐同酒精的作用一样,到了第二天就会再次感到精疲力竭。经理人非常了解疲惫带来的迷人效应,他们以此惩罚倔强的员工,不是让他们做太多的工作,而是阻止他们工作。剥夺疲劳的权利一直都是职业领域的经典抑郁课题。不久以前,人们把无聊和病态的厌倦描述得比精疲力竭更痛苦。
13、区分真烦恼和假烦恼
有人会误认为抑郁就是生病,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把真烦恼和假烦恼混为一谈。客观存在的烦恼是你真正面临的烦恼。但在应对烦恼时,你总能比自己想象得更加游刃有余。
在处理不可避免的事件之前,还要注意你对状况的解释方式。这也是可以被你控制的。你并非一定要找出一种灾难性的解释。首先寻找出状况中能使人放心或不合乎常理的方面。如果已经开始陷入抑郁,那就做好准备,让自己的反应更加平和。
我处于危险之中,我失败了,我在经历不愉快的时刻。 = 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
我一无是处。这是我自找的。 = 这种解释方式可以更正。
我感到抑郁。 = 比起客观事实,反应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解释方式。
14、“在抑郁时,告诉自己这并不是疾病”
有一些简单的实践方法让你在抑郁时不再觉得自己生病了。这些方法也可以在治疗抑郁症和缓解压力中使用。
让自己学会抵御抑郁
让自己感受到气馁、悔恨。比如让自己回忆起某个最糟糕的经历,回想当时的情绪感受。训练自己不把这种情绪解释为抑郁的征兆的能力。
改变你下意识的想法
把“我生病了”这种错误、令人消沉的想法转换成正确有效的想法:“除了抑郁,还有其他一些让人疲惫或伤感的原因。”
15、多问“如何做”而非“为什么”
太多地思考“为什么”有时候会阻止你找到解决抑郁的方法。在遇到烦恼时,有的人会寻找如何解决,也有人会自问为什么倒霉的事情降临到了自己头上。
“如何解决”比“为什么会是我”更有效。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大学生看微笑或愤怒的面孔。那些提问为什么给他们看愤怒面孔的学生最终都焦虑不安,而那些尝试让自己适应实验的学生则轻松过关,未出现情绪波动。从理性上看,“如何做”并不那么有吸引力,但它却能更有效地捍卫健康。这种“如何做”的方式也是一种心理学观察的新方法。与其寻求解释,不如更多地寻找解决办法,这并不意味着解释是无用的,而是另一种更加高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