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布在《实践3:转换成课程》一文中确立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实践性课程”。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教材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由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料构成的。但是,教材只有在成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时,只有在满足特定学习情境的问题、需要和兴趣时,才具有课程的意义。因此,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可以根据不同学习情境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与教材相比,“学习情境的问题、需要和兴趣具有优先性”。课程环境是由除教师、学生、教材以外的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构成的,它直接参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是“实践性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读书笔记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