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郭姓始于虢国,所以寻根觅祖去了三门峡看了虢国博物馆,也因此开始关注起有关虢国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以散记之名做一点分享。
《史记》一百三十篇,列入《世家》的共有三十篇,记载了周代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开国王侯、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家族的兴衰历史,每一篇《世家》,都是一份较为完备的诸侯简史、人物家谱。
《世家》共有周代诸侯十六篇,涵盖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以及在东周政治舞台上较为活跃的其他重要诸侯国,从整体上看已经较为全面,但不能说是尽善尽美,若要说《史记》的《世家》有什么缺憾的话,在西周和东周早期地位举足轻重的虢国,却没有一篇世家记载,算是一个较大的遗憾。
虢国是解开西周中后期和东周早期很多历史之谜的钥匙,那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的虢公、虢叔,都是叱诧风云、炙手可热的周室勋贵。理清虢国的历史,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理清西周中后期和东周早期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脉络,一部虢国史,可以说就是半部西周史、半部东周早期史。
很多不了解虢国的人可能会有疑问,虢国有这么重要吗?虢国还真就这么重要!
虢国的先世,与周文王是同宗兄弟。相传,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周文王的两位弟弟虢仲、虢叔创建了一东一西两个虢国。按照先秦男子“伯、仲、叔、季”的排辈,虢仲就是虢二哥,虢叔就是虢老三,哥俩儿分别担任两个虢国的君主,西虢拱卫周人在渭河流域一带故地宗周地区,是“畿内诸侯”;东虢则建国于洛邑附近,拱卫周人的新土成周地区,是“东方封国”。
“畿内诸侯”和“东方封国”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同。“畿内诸侯”大多是周武王叔父一辈,德高望重,这些诸侯不但是一国之主,还在周天子王庭内身居要职,统治者则大多称“伯”,如在出土西周铭文中经常出现的邢伯、荣伯、单伯、毛伯,他们也同时是邢国、荣国、单国、毛国的国君。
而“东方封国”大多是周武王兄弟及子侄一辈、姬姓的旁支子弟、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他们在周人开拓的新区内封邦建国,从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他们的统治者习惯上称之为“侯”,如齐侯、鲁侯、晋侯、卫侯等等。
位列畿内诸侯的西虢一族,历来深受周王室信任和重用,长期在周王室担任卿士,他们与周王室不仅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以近臣的身份参与到王室内部的管理中去,与周天子和周王室的命运休戚相关。
虢国在史料中并没有完整的君主世系,只有一些细碎的记录。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上有大量的虢氏贵族姓名,如虢季子白、虢公长父、虢城公、虢文公、虢公翰,他们都是周王身边最亲近之人。两个虢国也是周王畿和洛邑周围的主要强国之一,是诸姬的领袖。
清朝道光年间,陕西宝鸡出土了一块《虢季子白盘》,上面的铭文就记载了周天子命令“虢季子白”出征讨伐戎人,待其凯旋而归时,周天子赏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此处应注意,这几位虢氏贵族的称呼中大多有“公”字,这个“公”并非后人穿凿附会出来的所谓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是对权高位重、资历深厚的诸侯贵族的一种尊呼,如长期在周王室担任要职的周公、召公、毕公及其后裔。)
虢国由于其独特地位,因此也理所当然地被称之为“虢公”。除了在名号享受尊宠,虢氏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他们世代掌管周王室的兵权,担任“师”官,指挥周天子的精锐部队“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代表天子出镇、巡视诸侯、征伐四夷、剿灭叛乱的臣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