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毛姆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翻开书,你就能从现实的烦恼中逃离,进入另一个瑰丽的世界。不同的书是不同的世界,相较而言,科幻小说的世界更加奇幻多彩。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一本中短篇科幻小说集,里面按顺序收有《中国太阳》《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流浪地球》《带上她的眼睛》《地球大炮》《镜子》《赡养上帝》等篇章。翻开它,你会发现大刘的世界是如此迷人和美丽。
《中国太阳》:第一篇中篇小说就十分惊艳,它展示了解决西北内陆缺水的一种可能。主人公水娃的名字符号意义突出,而其从一个文盲变成一个高技术工人再成为探索宇宙的高知识人才的蜕变过程,更展示出大刘对国家民族的肯定和期望。
《乡村教师》:我想编者将此篇置于《中国太阳》之后是有深意的。相较于对前者勤劳质朴的讴歌和赞美,此篇将中国乡村令人窒息的愚昧与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悲伤和痛苦的故事,与改编自它的喜剧电影《疯狂外星人》大相径庭。
《乡村教师》的现实意义或许才是它的核心,大刘也许批判的不仅仅是落后愚昧的乡村,也对政府忽视乡村基础教育提出了深切的改革希望。大刘期望乡村教师不再是可悲可怜的孤军奋战,因为大刘知道——“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好在“他们将活下去,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以收获虽然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
《全频带阻塞干扰》:这是大刘献给俄罗斯人民的篇章,——“以深深的敬意献给俄罗斯人民,他们的文学影响了我的一生。”本篇作品虚构了俄罗斯对抗美帝入侵的故事,在礼赞俄罗斯的同时,大刘狠狠嘲讽了一把以美帝为首的北约国家的虚伪和好战。联系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实景,这些讽刺实在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大刘的小说有种平地波澜的眩目魅力,一切开始于平淡,故事发展不温不火,你以为故事会平淡收场,却总是于平常处掀起滔天巨浪,让你感受那山高一般的海啸扑面而来。
小说中的俄罗斯空间站“万年风雪号”本是躲避战争向太阳逃跑,被美帝嘲笑为懦夫,谁知最后为了争取战场主动,竟然不惜以身撞击太阳引发电磁爆,从而扭转战争格局。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正是俄罗斯人得以立身的根本,一如二战时的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拥有同样的气质,这是弱国浴火重生的关键,也是抗争胜利的保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大刘亦是在向英雄主义致敬。
《流浪地球》:今年春节上映的同名科幻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目前票房已超过40亿,成为中国影史上排名第二的高票房电影。今年的春节贺岁档算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疯狂外星人》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虽然剧本与《乡村教师》大相径庭,但这两部以大刘作品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一扫电影界沉迷流量明星、粗制滥造的不良作风,起到了纠偏改革的正面功用。
电影《流浪地球》同样对原著有着巨大改编,最后空间站撞击点燃木星产生冲击波让地球逃逸的情节对读者并不陌生,它借鉴了《全频带阻塞干扰》的情节设定,算是一次融合改编。据说因为春节排片时长限制关系,原本168分钟的影片被剪到了120分钟,这让原著中一些精彩剧情如地球穿越小行星带、叛军叛乱等情节被删除,造成影片情节有些许不畅。如果有完整版本上演,我想我还会去影院刷上一遍。
小说《流浪地球》完全可以拓展为一部长篇小说。书中史诗般的计划堪称惊天脑洞,与西方面临末世时造飞船逃跑不同,大刘给出的方案是把地球装上一万台比山岳还伟岸的巨型行星发动机,带地球逃跑。这等手笔和气魄既展现了中国人的家园情怀,更展示了中华文化逆天抗命的战斗基因,西方过家家式的飞船逃离与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两相比较堪比降维打击。
《带上她的眼睛》和《地球大炮》:这两篇小说可以合在一起评论,因为它们有很紧密的联系,《带》甚至可以作为《地》的一个子篇章。我想这两篇小说的主题大致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先驱者致敬,他们的所作所为也许不为人理解,也许在当时弊大于利,但他们最终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摘抄最核心的一段话:“长城和金字塔都是完全失败的超级工程,前者没能挡住北方骑马民族的入侵,后者也没能使其中的法老木乃伊复活,但时间使这些都无关紧要,只有凝结于其上的人类精神永远光彩照人!”
是的,京杭大运河甚至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却不言而喻,至今千里赖通波。
《镜子》:大刘的小说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气质。具体表现就是你明知道他写的是一部科幻,但其生动准确的细节描写,合乎逻辑的推理阐述,让陷入其中的你有那么一段时间相信这就是真的。
是的,几乎他所有的科幻小说都说服了我,除了这一篇小说。这一篇更像反腐小说,大刘展现的写作功力完全可以跨界驾驭,这篇小说塑造的反派实在惊艳。相对而言,小说中可以模仿整个宇宙的超弦计算机则实在超出了我的理解接受上限。对它能力的质疑让我时常处于“出戏”状态,进而无法认同本篇小说描述的世界。这大概是唯一不认同的一篇小说。
《赡养上帝》:这又是一篇脑洞清奇的小说,其故事情节、背景设定及隐约可见的后续非常适合拍一部系列影片。但这不是重点,本篇科幻的意义在于大刘探讨了文明的衰老这一问题。个体寿命的延长也许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它会催生享乐主义在文明泛滥,进而导致失去创新能力和进取心,而一个文明的创造性消失,则意味着它成为风烛残年的垂垂老人,难逃一死。全文从科幻的角度表达了一个传统主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读完全书,仿佛看完了一系列科幻电影,神思激荡。原以为大刘的这本早期作品会不够成熟,达不到《三体》的水准,谁知这本书所有的篇章都展现了大刘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书中解决各种巨大危机的方案匪夷所思,却又让人拍案叫绝。
读过《三体》再读《流浪地球》,有一种读《三体》前传的感觉。那几个时代的划分、大型工程设想依稀是《三体》的雏形。全书对民族国家、社会问题、城乡差别、地缘政治等尖锐问题的思考反复出现,这些虽然散见于大刘的诸多作品中,却有一种内在的组织和秩序,像基因一般深刻,它们组成了一个整体,构建了一个属于大刘的独特世界。大刘的书读得越多,越能看到其进化发展的过程。
大刘的世界常含有巨大危机,其冷静淡漠的描写让这危机带来无尽的压力和绝望,为此他的世界常常处于千钧一发的崩溃边缘。好在他的心中始终有那么一株名叫希望的嫩芽,这嫩芽在无情、冷酷的宇宙之中绽放出那一丝来自生命的不屈力量。这力量超越时空,给读者带来深入灵魂的温暖,让我们更好地面对这同样冷漠和无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