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听”左边是一个耳朵,右边是一个口,表示用耳朵去听别人口里的话。
后来战国时期,“听”就变成了左边是一个耳朵,右边是一个德【聽】,表示:耳有所得便是听的意思。
其实“听”在古代,读yin(饮),表示笑貌的意思。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里有一句:“无是公听然而笑”,这里的听然就是表示无是公笑的样子。只是这个字在古代用的很少。
到元朝时期,由于蒙古入侵,把八思巴文设为元朝的国文,对汉字的书写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任由民间发挥,“听”字不常用,且读音和听字接近,这大概也是元朝人拿它作为听字简写的原因。
后来简体字改革时,就选用了“听”作为聽的简化字。这就是“听”字坎坷的一生。
【聽】还可以拆解成一个耳朵,十只眼睛,一颗心。意思是当别人说话时,你需要调动耳朵,眼睛和心脏三个器官,同时用力去听,这样你才能听进别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