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入住简书一周年的日子。
是啊,对我来说,或者像我这样对小仪式注重的人来说,是值得庆祝的,虽然不是在外在形式上,只是在心里而已。
但,这个"而已"并非不重要。
这一年,写过小说,古风的、现代的;
写过故事,爱情的、童话的;
写过电影后感(部分)、读书后感(部分);
写过抽象的意识文、写过简单的小确幸;
写过健身、自己生活感悟与总结;
更多的,写的是诗,仿佛越来越与现代诗结缘了,一般情况下想写东西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都是诗的意蕴、诗的特有美。
诗里面,有抒情写景现代诗、几首仅有的古文词、藏头诗、百字令等。
数数我的变化
首先,当然是对于文字来说了。
相比于之前,灵感会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能轻易抓住,而且由于最近参加了日更挑战,对灵感的乍现会毫不犹豫、下意识地去记下来,记在手机便签里。
如果是放在以前,更是在没有日更的阶段,本来就不怎么光顾的灵感,突然临幸了,可整个身心涣散,没有那种去记下的强烈意识,导致灵感尽失,然而这样,就是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获得越来越少的光顾。
所以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的态度摆端正了,那大部分都简单、从而游刃有余了,是所谓的开始了良性循环。
在查词和阅读方面也积极了。当我想表达某个意思但想不出好词的时候,如果是之前,则仅用脑袋里稀少的词语填上,而现在写诗,为了追求一种美——意义、意境和形式美,我会上网搜查。
光搜查是不够的,记不怎么牢,而且大部分查了的词,在那一篇文章里用了就over了,基本上不会在其他文章里运用到,就像学习断片了一样,无法学以致用。
弥补这一不足的是——读书,通过读书,不是刻意去记里面好的词,而是感悟里面的大致内容,用"心"体悟精华,从而形成自身"内在"的东西,这样"看"与"思"的浑然一体,在浑然不知中,浑然天成了。
也就是成为了你自己知识框架的养料。
其次,是本身内在意识与外在形象的改观。
当然,这是读书和运动衔来的美事。
通过读一些书籍,心灵着着实实进化、升华了,不是以前那个控制不住脾气的、看一切很狭隘的肉体,而是现在看问题较全面、看事物较理性的人;不是不会着装打扮、衣鞋随意的躯壳,而是注重场合、谈吐较适宜、穿衣较讲究的人。
虽说都是便宜的衣服,但我懂得了如何根据自己的身形,去扬长避短,去找到更合适的风格。
才明白,人,不是只有气息、或者单纯地能做事才叫人,而是会生活、热爱生活,再加会做事、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才称之为人!
人,如果只是做事而没有精神上的追求,那跟机器、傀儡有什么区别?!
通过读书,读作者的切身体会,那是他们用阅历谱写的,是用他们精神凝练的,是我们读者学习与体悟的捷径!
"腹有诗书气自华"、"相由心生"这就是一个人改变的写照,你不亲身经历永远不知其魔力!
上篇梦游太虚幻境——BOSS国际
我的诗百字令·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