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育儿文章,分享了在小朋友发脾气时的上策对应方法。
看完,感触特别深。
文章的案例:
小朋友想吃早餐,让奶奶端过去,奶奶呢,在厨房忙碌着,让小朋友自己过去拿。
这时,小朋友发脾气了,怒骂奶奶,骂的很难听。
一边未婚的姑姑听到,来气了,对着小朋友吼叫,甚至拿棍子招呼。
小朋友被打到蹲在墙角,缩成一团。
小朋友没有哭,没有反抗,只是用手档着自己。
看到这个案例,我想到了我们家哥哥。
哥哥三岁差2个月时,送入了幼儿园。入园后一个月,妹妹出生了。
原本妈妈的计划是,妹妹出生了,趁着产假,每天早晚送接哥哥去幼儿园。
实际情况是,在妹妹出生一个月时,妹妹脖子上长了一个包,需要去医院做按摩康复。
每天早上5:30起床,妈妈带着妹妹,爸爸负责送到医院,然后中午爸爸又去医院接,再坐学校的校车回家,到家都是14:00点了。
吃午餐,给妹妹洗洗,换尿片,哄睡觉……几乎妈妈还没忙完,哥哥就放学了。
原本计划每天接送哥哥上学,到后来能照顾好妹妹就万幸了,哪有时间陪哥哥啊。
那个时候,妈妈在房间哄妹妹睡觉,听到客厅里,爷爷各种吼哥哥的声音,妈妈是疼在心里,可又无能为力。
在妹妹出生前,咱一家对哥哥的照顾陪伴还是比较上心的。
虽说没有刻意精心的培养,小朋友的天性保护的还是比较好,多数时候还是能顺应哥哥,几乎没有对哥哥大吼大叫过。
有了妹妹,因为要去医院做康复按摩,人力不够,打乱了原本的所有计划。
对哥哥的照顾陪伴不足,哥哥自己玩自己的,偶尔做些具有“破坏性”的动作,大人就没那么多耐心了,吼叫,也就不足为奇了。
每次看到哥哥被吼叫后的状态,就如同今天看到的这篇文章分享的案例中,小朋友的状态如出一辙。
哥哥倔强,顽劣。我知道这样对哥哥的成长不利,可又没有理想的解决办法。
在今天的文章里,我找到了答案。
小朋友被吼,被挨打后,僵在原地,半响不说话,眼泪在眼眶打转,硬生生把眼泪憋回去……他是在努力控制自己。
控制自己愤怒的,无边无尽的愤怒。他不敢发脾气,他的愤怒,变成了恨,这种恨,会让他忘了恩情,忘了亲情。
所以,当对亲人稍有不满时,怒火就会喷薄而出,什么话都能说出口。
而小朋友敢于发泄怒火,也是在有意识的“识别”了对方是谁,才会决定是发泄还是努力控制。
也可以说是相比只能努力控制压抑自己的愤怒,小朋友敢于“爆粗口”,也是一种“勇敢”。
而我家哥哥,那会儿才刚刚三岁,不说是否有能力有胆量去反抗,单单是词汇量也不足他去表达呀。
没有可以表达自己感受的词汇,也不知道表达自己感受的方法,甚至不知道是否该表达自己此刻不好的感受;
是该表达感受,还是去反抗……全然不知所措。我想哥哥那会儿一定很迷惑,很无助,很孤独。
周围的世界突然就变了,自己被送进幼儿园,家里多了个小宝宝,妈妈对自己的关爱陪伴也少了很多很多……
文中说,不敢发脾气的孩子,他会对内进行“自我攻击”。
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不被人爱和喜欢。
变得不自信,懦弱。
当孩子在家里不敢发脾气,他是学会了退缩,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他会从家人们的行动里察觉:原来即便受了委屈,也不能发脾气。
他把所有的委屈揉碎了吞在肚子里,不敢张声,不敢表达,甚至不敢求助。
家长以简单粗暴的吼叫/打骂让孩子“服从”,看似驯服了孩子。
其实那只是暂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
小朋友不会无缘无故的“犯错误”,所有异常行为背后,一定是内心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
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表面的不可接受的行为,他在无理取闹,他不尊重人,他不讲道理……
没有觉察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心理状态,以及该如何正确的疏导他的情绪。
吼叫,责骂只是暂时消除了孩子的部分表面行为(后期在“适宜”的时间里,问题还会反复出现),并没有解决到孩子内心的真正问题,
同时责骂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更加偏执。
这时候如果家长试图讲道理,也不一定行得通。
《全脑教养法》一书中指出,“当一个人情绪失控时,他的大脑会自动关闭理性思维。”
他会变得更固执,直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孩子出现不可接受行为时,我们可以将孩子由“对向(对手)”转变为“伙伴”。
首先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通过孩子的行为,觉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想想我家哥哥,那段时间在家里“搞破坏”,扒拉柜子的东西,趁着大人不注意玩水,爬高下地,妈妈在房间哄妹妹睡觉,他在客厅叮叮咚咚制造声响,冲到房间大呼小叫……
在家长眼里,这啥啥都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时间能倒流,回到那个当下,我一定会在哥哥放学后的第一时间,放下所有的一切,先去陪伴哥哥。
我会让家里其他人一起参与照顾妹妹,我来陪陪哥哥,哪怕每天陪他二十分钟;然后再告诉哥哥,妹妹也需要妈妈照顾,妈妈还需要去照顾妹妹,妈妈自己也需要休息;
妈妈希望哥哥也能满足妈妈,保持家里安静,在妈妈没有走出房间时,想去房间找妈妈,走路要轻点,像小老鼠一样,保持安静,不能被妹妹觉察到。
甚至邀请哥哥一起帮妈妈照顾妹妹,当妈妈的好帮手。
我会每天都对哥哥说:
“妈妈爱你。。。”
“不管你在不在妈妈身边,妈妈都一直爱你。”
“不管有没有妹妹,妈妈一样的爱你,妈妈永远爱你。”
我会尝试着理解哥哥,理解他所有的行为正是他那个年龄段,接触外界,探索生活的方式,
教会哥哥,妈妈不能陪你的时候,你可以做些什么,同时要注意些什么
…………
我想,在哥哥得到了陪伴,得到了理解,哥哥的内心就会满足,就会变得喜悦,会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会尝试着理解他人的感受,会变得更富有同理心。
最终 家里的吼叫声也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