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几天进入到极寒天气,白天的最高气温在零下5℃,开车的时候方向盘冰凉,开了一段时间,车里空调热了一会儿,才敢很认真的握住方向盘。
从福建回来后就进入忙碌状态里,要见几拨人,要写很多篇稿子,还要设计一些事情,躺在床上脑子也闲不下来,一天下来困乏不堪。总是说要闲下来歇歇,可是总是有处理不完的事情。☹️不管怎么抱怨,事情还是要做的,不做事就挣不到钱,毕竟还要养家糊口,只能咬牙坚持了。
参加了一个以“向中国古法烹饪致敬” 的主题活动。主办方西门子家电选了一个餐厅,由主厨做几个传统菜肴。这些菜来源于古书上的记录,或是从古人的菜谱中找出来做一番演绎。菜做的不错,大家吃得也很开心。每一道菜上来,主厨都会为大家介绍,出自哪里,有什么特点,自己做了那些改良或是发挥。席间,主办方要我讲几句如何看待致敬古法烹饪这个理念。犹豫了一下,放弃了最想表达的意思,配合着整个晚宴的气氛,说了一些我的看法。
向古人致敬,向古法烹饪致敬,我们致敬的应该是古人的智慧,致敬先人在饮食上的发现与创造,而不是致敬方法。方法是智慧与思想的外化,时代变化,方法也在变化,古人方法不一定能够适应现代餐饮,但是古人的智慧却可以提醒我们、指引我们找到适应新时代消费需求的路径。味道传承是前辈人多少代的积淀,今天的人对古早味道需要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人偏爱传承下来的食物,只是,这种对“传承”二字的迷恋,并非还停留在那个传统饮食文化的“旧中国”里。偏爱传承下来的食物,源于对食物传统的追溯,对原滋原味的追求。
在我看来,餐饮业的发展一定要跟随着社会发展同步前行。无论是市场因素还是效率原因,我们再也回不到柴火饭的时代了。所谓回不去,就是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原材料自然生长,小农时代道法自然、制作方法古朴传统的时代年月了。社会发展到今天,餐饮市场的需求旺盛强烈,餐饮服务已经成为服务行业中的主要角色,任何一个城镇,餐厅酒楼的数量都不少,前往就餐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在改革开放前是不能想象的。
我们还有这么多餐厅,这么多饭馆,还有这么多人要去吃饭,现在食品工业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包括速生的也好,大规模种植的也好,工业发展养殖的也好,还有提供了很多调味品,比如调料。
这对新一代厨师来讲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说你是否用你掌握的技巧和知识,把现有的原材料调好味道,做出好吃的菜肴来。这是年轻一代的厨师需要深入研究和学习的,现在的制造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关于烹饪方面的工具,这些器具非常非常的便利和标准化,有的时候你人工出现的误差它是出现不了的。
还有更多的这种工具和器具,有时候中餐烹饪的落后,其实是我们工具上的落后,这些工具不仅仅给你带来的标准化和操作上的便利,同时让你的味道可共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把握度。
中国人本身就重视调味,有各种各样的味道,在这种器具的帮助下,在这种食品工业提供的各种调味品的情况下,我们的年轻厨师能否把这些东西利用好,做出好味道的东西。
那么,现代化高科技厨房电器对此带来的影响,让都市快节奏生活还原古时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