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阿德勒一样思考与生活
----读《像阿德勒一样思考与生活》有感
阅毕岸见一郎先生的《像阿德勒一样生活与思考》之后,回忆书中阐述的几个主要观点,收获了不少启迪;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既然如此,就从人际关系展开受益剖析吧!
[if !supportLists]1、[endif]与自己的关系——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对每个人来讲,哪怕是同样的周遭经历、同样的童年不幸,目前生活态度也可能不一样。因为过去的遭遇并不能决定现在的生活。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都是你个人选择的结果——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
过去的周遭的经历,目的是你选择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决定着你选择改变还是选择不改变?选择是固定型的思维状况还是成长型的思维状况?——一切都来源于你选择的结果;
如果今天的生活状况是因为以前的种种周遭环境造成的——“原因论”,哪也是你个人自己选择的;你虽然无法改变过去的周遭环境对你造成的伤害,但你可以改变对过去事件的看法、态度——也就是给它们赋予不同的“意义”,并以此改变你的人生;
赋予不同的“意义”——并不是说不去追寻过去周遭环境造成的影响,而是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你的人生目的?”也许,此时你的大脑中有2个“自己”,一个是“过去的自己”,一个是选择改变后的“未来的自己”;“过去的自己”把过去的周遭“原因论”当成了“决定论”;“未来的自己”则把过去周遭的伤害转换成一种力量、一种奋进的力量、向上的力量,至此,你的人生肯定大有不同;
[if !supportLists]2、[endif]与孩子的关系——课题分离原则。
课题分离并不是说父母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而是说在给小孩独立思考的同时,作为父母,如何去正确引导孩子、协助孩子成长,如何正确地赋予孩子成长的勇气。假如父母过多地干预孩子的课题,导致孩子内心的抗拒,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可能把家庭关系搞得更为僵化,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健康良好发展。
父母跟孩子之间不是简单的表扬和惩罚,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让孩子独立地成长、有价值感、有归属感,让孩子成为对社会、对整个家庭、对自己有价值的一个人,这也是课题分离的根本性原则——孩子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分别各自做好“自己”是关键。
[if !supportLists]3、[endif]与社会的关系——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就是我们要把我们身边的人当作伙伴关系,不管是大人亦或小孩子,都视为同伴;只有这样,我们在伙伴关系里面才能找到我们的位置,才能感受到整个社会对于我们的一种非常良好的氛围体验;如果都把对方视为敌人,你整个良好感觉肯定就不会存在,因为彼此之间缺乏信任的基础。
也就是以最大的善意去认识朋友、交际朋友、对待朋友,不管对方是否出于善意,首先都应该从自己开始做起——让世界充满爱的善念、让所有的人们在一种共同体氛围之中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总之,阿德勒思想对于有一些当下痛苦的人而言,,应该是代表一种希望,因为他并不讲“原因论”,而是“目的论”——你选择过怎么样的人生这一目的——会引导你为达到目的做出种种努力——直至实现人生这一终极目标。
诚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最难学,也是最难实践的一门心理学,但犹如阿德勒的爱人所言:之所以专门配了一副和阿德勒一模一样的眼镜的目的就是:除了纪念阿德勒,更是想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像阿德勒一样去思考、去生活、去善待同伴。
活着就是进化,让我们一起努力践行伟大的阿德勒思想吧!
2021年5月1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