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再看《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本书,记得书里提到过“初心”。
做父母的,几乎没有人尝试过用“初心”持久的陪伴和教育孩子。我们对孩子的陪伴,随着他的成长,自主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对自己身体运动的控制的发展,充斥了越来越多我们的“经验”或者“教训”,如此,无论是我们的行为还是我们的语言,都被“不行”“不能”“不允许”这样否定的字眼挟制了,甚至还罩上了“为了你好”这样的面具。
所谓的“初心”,更强调“活在当下”。
当我们陪伴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想象成和他一样的孩子,想象着我们那么小的时候,面对同样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如此,我们才能发现当初父母限制我们的那些行为和语言多么的无力,而他们口中的脏和危险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有趣。
孩子是心灵的禅师,引导我们回到生活的原本。
孩子的行为和思想更像佛学中的禅,他们表现出来的所有兴趣和专注正式佛学中强调的“当下”和“觉察”。他们奔跑的时候,就只是奔跑,奔跑带给他们的是你追我赶的快乐,而不是父母口中的累和出汗。他们享受的是奔跑起来的感觉,那种全身都充斥着欢乐的感觉,在迈开腿的一刻,那种感觉就已经升腾传遍全身……他们摔倒了会立刻站起来,在父母看起来摔得很重已经开始心疼的时候,他们却早已跑远了。
想要通过瑜伽找到的平静,孩子都能带我们到达。
我们常常想要通过练瑜伽让自己找到平静或者周身放松的感觉,却不曾发现,孩子就是最近的禅师。他需要我们集中全部心力的陪伴和照顾,需要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当下陪伴他的那一刻,说话的时候,只和他说话,看他的表情和嘴唇颤动的样子;陪他吃饭的时候,只是一起吃饭,两个人享受着品尝美味的欢愉;给他讲故事的时候,只是讲故事,解答他的疑问,跟着他的思路,体味故事里的欢乐情节……
当我们集中在当下与孩子一起的时光,那些生活中的琐事、工作中的压力都会不经意间忘却了。或许当孩子睡了,我们一个人的时候,那些感觉会再度袭来,但是陪伴孩子的那一刻,就是我们想要通过瑜伽找到的片刻宁静和放松。只是,太多的父母从来没用心察觉过,反而是把工作中的压力和其他烦恼带到了与孩子一起的时间,让自己的情绪不自觉间就扰乱了和孩子在一起的这种“修行”。
“觉察”才是父母最应该修行的。
所有的人都以为在运动中能够找到纯粹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愿意花时间运动,并且觉察运动带来的动力和流汗的感觉。但是父母却不愿意花时间“觉察”和孩子一起的时光。当所有的大师都成孩子是最高境界的“禅师”时,父母却允许所有的事情来打扰自己和这位禅师的交流:接电话,刷朋友圈,看电视,玩电脑,睡觉,吃零食等等。
尝试着把孩子想象成心灵的最高级禅师,他在你跟前,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去哪里,就跟去哪里。他喊,你听着;他呼唤你,你应着;他哭,你抱着;他笑,你看着;他饿,你做饭;他渴,你倒水;他脏,你给他换衣服;他冷,你给他加衣服;他想听歌,你就唱歌;他想看书,就读给她看;他累了,陪他坐着;他困了,陪他睡着……那是你们的禅,是你们一起的修行,那么纯粹和安静。
跟孩子在一起,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想象着第一次看到一本书,第一次尝到一种美味,第一次遇见他这样有趣的朋友……他的欢乐让我开心,他的哭闹让我心疼,他的脾气让我疑惑,他的磨蹭让我琢磨,他的言语让我笑出声……
他翻滚,我也跟着翻滚;他扔球,我就下意识的去接球;他开小汽车,我也去找一辆车跟在他后面;他光脚丫,我也光脚丫……
跟孩子在一起才是最高的修行,陪伴孩子“初心”才是修行里最高的境界。
我在与他一起的时光里,找寻儿时的记忆,那份缺失,心理或者生活的,他都带着我一并补足。我因着陪伴他的“初心”,安抚内心深处曾经被父母的催促和打骂伤害过的时光,我的心也终于在成年后的日子里被孩子治愈,日趋丰盈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