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原话,是这么说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下学上达,叩其两端,举一反三,求之诸已。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我们前面讲的故事,毕业工作的师兄,被在读的小师妹智力辗压。不是你学了知识就成了牛人,是牛人让知识体现出高质量的应用价值。
要想不被别人智力辗压,就必须下学上达,叩其两端,举一反三——如果发现很难做到,一定是未求诸已,是自己顽固的旧认知,妨碍了知识的应用。
所以孔子最讨厌四个东西,无端的臆测、武断的成见、冥顽不化的固执,与自以为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认为,知识在人家手中,百用百灵,到了你这里就失灵了,就是因为你的认知和知识犯冲,降低了知识的实用价值。
必须要破除自我认知障碍,才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叔本华说:知识必须要应用于人类社会本身,才会构成你的认知、你的思想。
按孔子的教程,要想让知识转化为思想,需要四个步骤:
第一是复原知识的体系。没有哪个知识是孤立的,它一定是知识大树上的一枚果子,只有见到这株树,你学的知识才会贯通。
第二是明了知识运用的学理环境,任何一个知识体系,也绝非孤立的。还有一个更大的体系,一个更大的实践目标和领域。
第三是掌握知识应用的人际环境。如孔子说,知识,就是知人。不懂人性,就会犯下孔子所告诫的所有错误。
第四是向比你差的人学知识,向比你强的人学认知、学应用。所谓下学上达。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说,如果你知识应用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必是旧的认知,拖累了你前行的脚步。
认知或思想,必须要通过深入的思考,才能够自然形成。如孔子,他那时候没有几本书可读,孔子思考的方式是三人行,逮谁跟谁学,厉害的人学他的思维方式,差劲的人提醒你别犯他那种错误。前一个是加法,让你的思想渐渐丰盈。后一个是减法,让你的错误越来越少。
最高的思想能力、最高的认知力,是一针见血,直逼问题本质的洞见。妨碍你的认知的,恰是顽固的旧认知,欲成大事业,须破心中贼。所以阳明先生诚恳建议,让自己的认知升级,最好的办法是事上练,于工作、于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实践你所知道的道理法则,化解性格中的臆测、武断、固执及自以为是。当认知中的残缺与不足渐渐减少,你就会迎来内心中的智慧升华与思想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