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讲糖第43讲:糖在烹饪中的作用

老王讲糖第43讲:糖在烹饪中的作用

引言

糖,在中餐烹饪中犹如一位低调而卓越的调味大师,以其独特的风味与功能,为中华美食的百花园增添了无限的魅力。无论是赋予菜肴甜美的口感,还是调和多种味道的层次感,糖的存在都彰显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被誉为“诸味之宰辅,调料之君子”,糖不仅提升了菜品的色香味,更赋予其和谐美感,使之成为烹饪艺术中的重要一环。

从红烧的琥珀色泽到拔丝的晶莹质感,从点心的甜润香醇到菜肴的柔和醇厚,糖在中餐烹饪中的运用已远远超越单纯的调味功能。在复杂的火候控制与调料搭配中,糖化作一抹灵动的“魔法”,既能够赋色增甜,又能调和诸味,甚至抑制苦涩、增香提鲜,成为美食中蕴藏深意的点睛之笔。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餐中的糖从传统的红糖、白糖到现代的冰糖、糖浆,各自以不同的姿态与食材碰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味觉体验。本文将探讨糖在中餐烹饪中的广泛运用,分析其赋色增味、平衡滋味、改善质地等多方面作用,揭示这颗中餐烹饪文化中璀璨明珠背后的奥秘。

一、增甜

糖在烹饪中的最初用途,便是赋予食物甜美的滋味。从《诗经》中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的古老诗句,便可窥见古时人们对甜蜜滋味的喜爱与向往,而这种对甜味的追求一直延续至今,糖始终承载着人类对甜味的向往,成为现代餐桌上那抹不可或缺的甜蜜元素。甜味作为最受喜爱的基本味觉之一,不仅可单独用于制作甜菜,也能巧妙融入复合味型的菜肴中,调制出甘美醇厚的风味。糖的存在,为烹饪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感官愉悦,使每一道菜都充满人情味与幸福感。

甜食在中餐中可分为三个主要系列,各自展现了甜味的多样魅力:

第一系列:甜味菜肴:

(一)拔丝

拔丝菜,以其金丝缕缕、晶莹透亮的独特风姿,成为中餐甜菜中的经典代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说这一技法最早出现在北方地区,后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深受百姓喜爱。每一道拔丝菜都将视觉与味觉完美结合,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和甜脆软糯的口感,常出现在家宴、婚宴等喜庆场合,寓意着生活甜蜜、丝丝相连。

(二)蜜汁

在中餐烹饪中,蜜汁作为一种独特的甜味技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早在明代就有 “蜜煮” 的记载,发展至清代演变成 “密炙”,再到现今广泛使用的“蜜汁”,这一技法见证了中华料理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凭借其色泽蜜黄、香甜软糯的特点,成为宴席上常见的甜味代表菜,深受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的喜爱,常出现在宫廷宴席或是富贵人家的家宴之中,彰显着精致与高雅。蜜汁菜肴不仅满足了味蕾的需求,还通过其独特的外观与口感,给食客带来极大的享受。

(三)琉璃

琉璃作为一种独特的烹饪技法,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它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像山东的琉璃肉、琉璃苹果、琉璃桃仁,河南的琉璃藕和琉璃馍等,都是当地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承载着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人们对美食的独特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琉璃技法逐渐被广泛应用到全国,原料的选择也日益丰富,从肉类到果类,从蔬菜到豆制品,琉璃菜肴的变化和创新层出不穷,成为了全国各地宴席中的经典甜点,深受食客喜爱。琉璃菜肴的名字来源于它们的外观,形似琉璃(玻璃或宝石),色泽透明,亮丽诱人,通常采用糖浆包裹原料,经过油炸或其他预处理后,形成一道甜美的菜肴,以其晶亮的糖壳和酥脆的口感,成为甜菜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四)挂霜

挂霜菜肴是中国烹饪技法中的一道经典,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其最早见于宋代,称为 “糖霜” 或 “糖缠”。在宋代的《清河郡王宴请宋高宗菜单》中,就已出现了挂霜菜肴的身影,如 “糖霜玉蜂” 和 “龙缠桃条”,可见当时这一技法已在宫廷宴席中崭露头角,彰显了宋代饮食文化的精致与高雅。明代的《宋氏养生部》中还对 “糖缠法” 有详细记载,强调原料要与糖浆均匀混合,并迅速离火以保证糖霜的结晶,这一时期挂霜技法在民间也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人们喜爱的烹饪方式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挂霜技法逐渐在中国各地流传开来,并且不断发展和创新,成为许多宴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统节庆和重要宴席中更是备受青睐,以其洁白如霜的外观和酥脆香甜的口感,成为宴席中不可或缺的甜菜之一。挂霜菜肴的 “白霜” 通常来源于白糖,通过不同的技法形成细腻的糖霜层,这些菜肴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口感,深受食客喜爱。

(五)琥珀

琥珀菜以色泽通透、光滑如琥珀为特点,通过糖与油的完美结合,将菜肴包裹上一层晶亮的糖衣。这类技法既强调外观的光泽美感,又赋予菜肴酥脆或软糯的口感,其历史悠久,在古代宫廷宴席和富贵人家的家宴中常常出现,是一道展示厨艺精湛和宴席档次的佳肴。琥珀菜常见于宴席,用于点缀主菜或作为特色甜品,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在味觉上带来独特的体验。

(六)红烧

红烧,是中式烹饪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技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地域特色演变。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在不同地区逐渐形成了各具风格的红烧做法。例如在江浙一带,红烧菜品注重酱油和糖的比例调配,以突出菜品的鲜甜味美,如著名的红烧肉,色泽红亮,口感软糯,甜咸适中,成为当地传统菜肴中的经典代表;而在四川地区,红烧菜肴可能会加入更多的辣椒、花椒等香料,使红烧味型在咸甜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麻辣风味,如红烧兔丁,别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红烧技法以酱油、糖为主调料,通过慢火焖煮或烧制,使原料色泽红亮、滋味浓郁、质地软嫩。这种技法适用广泛,无论是肉类、禽类,还是鱼虾或蔬菜,都能展现其独特的风味,是家常菜和宴席菜中常见的烹饪方式。

(七)糖醋

糖醋,是中国菜肴中深受欢迎的一种烹调技法,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它起源于民间,经过历代厨师的不断改良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式烹饪技法。糖醋菜肴以糖和醋为主要调料,兼具甜、酸的复合风味,这种独特的味道组合既符合中国人对酸甜口味的喜爱,又能开胃解腻,在餐桌上常常起到调节食欲的作用。糖醋菜肴的成品口感酸甜适度,色泽红润鲜亮,广泛应用于肉类、鱼虾、蔬菜等食材,具有极高的通用性和创新性,无论是在家庭厨房还是在高档餐厅,都能看到糖醋菜肴的身影。

(八)糖焖

糖焖是一种以糖为主要调味料,通过焖制的方式使原料充分吸收甜味的烹调技法,有着独特的风味特色和文化韵味。这一技法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一些盛产甘蔗等制糖原料的地方,人们巧妙地利用糖来烹制各种美食,糖焖菜肴也成为当地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焖技法适用于多种食材,包括肉类、根茎类蔬菜以及坚果等,常作为宴席中的甜味主菜或点心,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宴席上,糖焖菜肴常常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它既代表了主人对宾客的热情款待,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第二系列:甜味汤羹

甜羹类

甜羹类菜肴以其浓稠的羹状质地、细腻的口感、甜美的滋味著称。制作时多采用淀粉勾芡的方法,使汤汁浓稠包裹食材,既能提升口感又增添视觉上的诱人光泽。甜羹通常以莲子、红豆、银耳、山药等食材为主要原料,结合糖类调味,适宜温热食用,尤为适合寒冷季节。

冰糖类

冰糖类甜味汤羹以冰糖为核心调味料,突出其清甜柔和、滋润不腻的风味特点。冰糖不仅增甜,还能为食材带来独特的亮泽感和口感层次。这类技法通常用于处理富含胶质或滋补性的原料,如银耳、雪梨、枸杞等,既适合养生又能满足甜品的需求。

酒酿类

酒酿类甜味汤羹以酒酿(甜米酒)为主料,具有酒香与甜味相结合的独特风味。这类技法主要用酒酿的微酸与醇甜调和食材口感,提升汤羹的香气与层次感。酒酿的酵香特别适合与鸡蛋、桂花、糯米圆子等搭配,既保留传统风味,又富有温润滋补的功效。

糖水类

糖水类以糖为主要调味料,通过简单煮制方法,突出清甜润口的特点。这类甜品制作简便、食材广泛,多以水果、豆类、根茎类或花卉为主料。糖水甜品因其清爽可口、润燥生津,适宜一年四季享用,尤其在夏季,冰镇糖水更是消暑佳品。

奶香类

奶香类甜羹以乳制品为核心原料,通过与谷物、豆类或水果搭配,展现柔滑醇香的风味。这类甜羹常用牛奶、椰奶、淡奶油等,兼具浓郁口感与营养价值,是儿童与成年人的挚爱甜品。

果仁类

果仁类甜羹以核桃、杏仁、松子等为主要食材,呈现浓郁的坚果香气。果仁通常需先打碎或煮烂,与其他食材融合,形成顺滑浓稠的质地,是兼顾美味与滋补的经典甜品。

药膳类

药膳类甜羹通过药材与甜味食材的搭配,兼具食疗与美味功能。主要分为二个大类,一类是红枣、枸杞、百合、莲子等,搭配适量冰糖或蜂蜜,使甜羹更加滋补。另一大类是以常见药食同源的食材【姜、红枣、胡椒、当归、藏红花、阿胶、枸杞、甘草、赤小豆、紫苏、白芷、百合、莲子、山药、人参、雪莲、芦荟、玫瑰、玛咖、三七茎叶、葛根、牛蒡、党参、肉苁蓉、杜仲叶、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等(参考沪生堂标准)】与红糖或黑糖进行搭配,使药膳更加滋补和美味。

果味类

果味类甜羹通过水果的天然酸甜风味,与糖的融合,制作清爽诱人的甜品。常用水果包括杨梅、苹果、草莓等,甜羹风味清新,四季皆宜。

芋类甜羹

芋类甜羹以芋头或其他淀粉类根茎为主料,煮制至绵软滑糯,搭配糖与椰奶等辅料,形成软糯香甜的质感,特别适合秋冬季节食用。

第三系列:甜味小吃

熬煮类

利用熬煮技法,将糖与主料融合,形成细腻、甜润的口感。适合制作质地软糯或流质的小吃。

代表小吃:甜沫、红豆沙、莲子羹、桂花糖藕。

干制类

通过日晒、风干或低温烘干的方式制作,强调食材的浓缩甜香与独特口感,适合长时间保存。

代表小吃:桃脯、柿饼、桂圆干、蜜枣。

发酵类

利用发酵工艺产生独特的酸甜风味,通常伴随绵软的口感,是传统甜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代表小吃:甜醅、酒酿团子、醪糟小圆子。

裹糖类

将主料裹上糖浆,经晾干或冷却成型,表面形成甜脆糖衣,既保留食材本味,又增添香甜口感。

代表小吃:糖葫芦、糖栗子、拔丝香蕉、糖桂花山楂片。

油炸类

将甜味面糊或包馅食材油炸后,表面撒糖或蘸糖浆,形成酥脆或外焦里嫩的甜味小吃。

代表小吃:麻花、糖耳朵、糖糕、江米条。

蒸煮类

通过蒸煮使食材软熟、入味,与糖或甜馅料充分融合,带来软糯香甜的体验。

代表小吃:红糖年糕、红糖馒头、糖蒸酥酪、发糕、松糕。

烘焙类

采用现代或传统烘焙技艺,将甜味面点通过高温烤制呈现酥软或松脆口感。

代表小吃:蛋挞、老婆饼、红糖核桃酥、凤梨酥。

糖制类

以糖为主料,通过熬煮、拉丝、冷凝等工艺,将糖直接加工成小吃或作为装饰。

代表小吃:拉糖人、冰糖葫芦、麦芽糖、芝麻糖。

馅料类

以糖或甜味食材为馅,包裹在面皮、糯米皮或其他外壳中,制成内外结合的甜味小吃。

代表小吃:汤圆、糖包、莲蓉包、红豆饼。

糖粘类

粘糖是一种传统的甜食吃法,通常出现在北方,尤其是在寒冷季节非常常见。

代表小吃:饴糖蘸馒头或玉米饼、蒸红薯或南瓜粘绵白糖、红糖粘糯米饼、年糕粘糖稀。

其他特色类

结合地域或特定技艺制作,工艺与形式独特的小吃类别。

代表小吃:牛肉松(咸甜结合)、糖画(艺术性小吃)、甜豆腐脑(南方特色)。

二、上色

糖在中式烹饪中具有重要的上色作用,能够赋予菜肴精美的色泽,同时提升香气和层次感。根据烹调技法的不同,糖的上色效果主要分为三大类:焦色、本色和提色。

第一大类:焦色类

通过糖在高温下发生焦化反应,赋予菜肴深色调和香气。根据具体的烹饪技法,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糖色类

炒糖色是中式烹饪中常用的上色技法,通过将糖加热至焦糖阶段,为菜肴增添深棕或红褐色调,同时提升其香气与风味。

琥珀类

琥珀类烹饪技法通过将糖加热至琥珀色阶段,赋予菜肴晶莹剔透的外观与甜脆的口感,常用于坚果和小型食材的包裹烹制。

拔丝类

拔丝类是一种传统中式甜味技法,通过将糖熬至焦黄色状态后拉丝,包裹炸制后的食材。成品具有外酥内软、甜香诱人的口感,并以金丝状的糖线为特色,是甜菜中的视觉和口感双重享受。

烘烤类

烘烤类甜味菜肴运用糖在高温下的焦化反应,为食物表面赋予诱人的深色调与浓郁的焦香味。这一类技法常见于西式甜点和部分中式烤制菜品。

焦香类

焦香类菜肴通过糖的深度焦化处理,在高温爆炒中赋予食材浓郁的焦香气息和光亮的外观。这种技法广泛运用于肉类和海鲜菜肴的制作中。

第二大类:本色类

糖在菜肴中通过其天然颜色或溶化后的特性,赋予食物柔和自然的色泽,通常用于增加菜肴的温润质感和透明光泽。这类技法适合表现甜美或优雅风格的菜肴色调。根据烹饪技法及原料特点,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冰糖增色类

冰糖增色类技法利用冰糖溶解后的透明糖浆,赋予菜肴透亮的光泽与清甜的风味,常用于滋补或甜品类菜肴中,能让成品更显精致。

红糖/黑糖增色类

红糖和黑糖以其天然的红褐色与深棕色广泛应用于烹饪中,能显著提升菜肴的色泽与香气,尤其适用于滋补类和风味浓郁的菜品。

琉璃类

琉璃技法通过熬制糖浆并均匀裹在食材表面,形成薄而透明的糖衣,使菜肴晶莹剔透,色泽亮丽,适合注重外观和甜香风味的菜肴。

糖浆浇淋类

糖浆浇淋技法通过将熬制好的糖浆均匀地淋在主材表面,使其覆盖一层光滑亮丽的糖质外层,为菜肴增添甜味与视觉美感。适用于甜菜、甜点或创新菜肴中。

第三大类:提色类

糖在烹饪中的提色技法,通过适量添加糖(通常1-3%),利用其保水、调节渗透压等特性,改善食材的天然色泽,使成品更鲜亮悦目。根据不同食材和烹饪方式,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蔬菜提色类

蔬菜提色是烹饪中利用糖的渗透压调节和保水特性,提升蔬菜天然色泽的技法。糖能稳定叶绿素和其他天然色素,避免蔬菜因氧化或过度加热而褪色,同时让菜肴更鲜嫩多汁。

肉类提色类

糖在肉类腌制或加热烹调中,利用其渗透和还原特性促进肌红蛋白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美拉德反应(加热时糖与氨基酸反应)形成诱人的褐色光泽。这一技法能够提升肉类菜肴的整体观感,并赋予其香甜的层次感。

面食提色类

糖在面团中的加入不仅能够提高面团的延展性,还能够增加面食的表面光泽和亮度。通过糖的溶解与烘烤或蒸制过程中的热作用,面食表面可呈现出诱人的光泽,同时提升颜色的均匀性,使成品更加精致、亮丽。

水果提色类

糖在水果烹调或加工中的使用,能够通过短时间的加热或腌渍作用,突出水果的天然色泽,同时为其增添清甜与润滑的口感。这种技法常用于保持或提升水果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在甜品和冷制菜中。

三、去异

糖在中餐烹饪中,除了增甜、上色、提味,还具有显著的去异味作用。它通过调节风味和化学反应,掩盖或减少食材中的腥膻味、臭味及其他不良气味,提升菜肴的整体风味表现。

去异味的作用、原理及分类。

1. 去腥膻味

作用:糖能够掩盖鱼类、肉类等食材中的腥味和膻味。

原理:糖分与腥膻味成分(如胺类化合物)发生部分中和反应,使其挥发性降低。

糖的甜味能中和腥膻味的不良口感,形成风味平衡。

在腌制或烹饪过程中,糖与盐、料酒、生姜等共同作用,抑制腥膻气味的扩散。

实例:鱼类腌制时添加少量糖和盐。

烹制羊肉汤时加入糖,可有效抑制膻味。

2. 去臭味

作用:糖可以缓和动物内脏、部分发酵食品中的异味,如臭豆腐或内脏中的腥臭味。

原理:糖与异味成分结合,掩盖其刺鼻气味。

加热过程中糖参与美拉德反应,赋予菜肴更浓郁的香气,从而掩盖臭味。

实例:烹制动物内脏(如猪肝、鸡胗)时加入少量糖,能显著改善味道。

3. 去其他异味

作用:糖能够减弱某些蔬菜(如青椒、芥菜)中可能存在的苦涩或刺激性气味。

原理:糖分的溶解在蔬菜细胞中调节渗透压,减轻硫化物或其他气味物质的释放。

与酸性调味料配合,糖形成酸甜平衡,减弱异味。

实例:糖醋青椒既能提鲜又能缓和青椒的生味。

烹饪秋葵时加入糖,减少黏腻味道。

类别和具体应用

类别食材类型应用技法举例

去腥味鱼类、海鲜腌制、焖炖、爆炒清蒸鱼、糖醋鲤鱼

去膻味羊肉、牛肉涮煮、炖汤羊肉汤、红烧牛肉

去臭味内脏类焯水、腌制、快炒干炒猪肝、卤猪肚

去苦涩味蔬菜类调味糖醋、短时腌渍糖醋莲藕、凉拌苦瓜

掩盖复合味发酵食品糖浆调和、蒸煮蜜汁臭豆腐、糖蒸腐乳

四、提鲜

糖在中餐烹饪中提鲜作用远不止于简单的增甜。通过美拉德反应、焦糖化、与其他调味料的相互作用,糖能够显著提升菜肴的香气和鲜味层次,使中餐烹饪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实际操作中,合理搭配糖与其它调味料,可以让菜肴更加鲜美诱人。

美拉德反应的提鲜机制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是一种复杂的非酶促褐变反应,发生在糖类(如还原糖)和氨基化合物(如氨基酸或蛋白质)之间。在高温条件下,这种反应生成多种芳香化合物和棕褐色色素(美拉德褐变产物)。这些化合物包括吡嗪类、噻唑类、呋喃类等,赋予菜肴浓郁的肉香、焦香、麦香等风味。

焦糖化作用的提鲜机制

焦糖化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发生在糖分子被高温加热至160℃以上的条件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单糖(例如葡萄糖和果糖)还是双糖(如蔗糖),都会经历分解、脱水以及重排反应。这些反应逐步进行,最终生成具有独特香气和色泽的化合物,我们通常称之为焦糖。焦糖不仅为菜品增添了浓郁而甜美的风味,还带来了层次分明的口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巧妙地掩盖食材中可能存在的不良气味,从而显著提升整体的美食享受。简而言之,焦糖化作用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将糖转化为焦糖,为烹饪艺术增添了无限可能。

糖的协同提鲜作用机制

糖在烹饪中不仅单独发挥甜味,还能与多种风味物质(如酸、盐、酒、鲜味剂等)协同作用,增强食材原有的鲜味与整体风味。

渗透与锁水的提鲜机制

糖在烹饪中的渗透与锁水作用,不仅提升了食材的自然鲜甜,更优化了质地与口感。这一特性在中餐烹饪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家常小菜到宴会佳肴,糖都发挥着提升食材鲜味与质感的关键作用。

五、调和

糖被誉为“诸味之宰辅,调料之君子”,正因其在中餐烹饪中表现出的卓越调和能力和多重功能,堪称调味品中的翘楚。在烹饪世界中,糖不仅仅是甜味的代表,更是构建菜肴风味层次、提升整体感官享受的灵魂所在。相较于盐,糖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它不仅赋予菜肴一抹细腻的甘甜,更能中和酸、抑制苦、缓和辣、平衡咸,从而令各种味道和谐统一,增强复合味的表现力。

糖的魅力在于它善于充当不同味觉的调和剂,使得原本单一或突兀的味道变得更加柔和而丰富;它还能通过增稠和赋予菜肴光泽,强化菜肴的质感和观感。更重要的是,糖并不局限于特定的菜系或烹饪技法,而是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一道菜肴中,无论是凉拌、烧煮,还是蒸炸煎烤,糖的作用无处不在。其重要性甚至在某些菜肴中超越了盐,而从总体使用量来看,糖在许多菜肴中的需求甚至超过了盐的比例。

在中餐烹饪的艺术长卷中,糖的地位不仅体现为其对甘味的贡献,更体现在其调和、增香、解腻和提鲜的全方位能力。可以说,糖赋予了菜肴一种不可或缺的“灵性”,让味蕾的体验更加圆满而生动,这也正是为何它能长期稳居中餐烹饪中的核心地位。

缓和与平衡

在中餐烹饪中,味道的层次感离不开糖对酸、苦、辣等味道的缓和作用。糖的独特性质使其能够在调味中减弱某些刺激性味道的强度,同时增强整体的平衡感,带来柔和且丰富的口感。这种“缓和与平衡”特性,使得糖成为调味中不可或缺的调和剂。

提升风味层次

糖在中餐烹饪中是提升风味的重要调味品,其通过与酸、咸、鲜等味道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够缓和单一味道的刺激性,还可以多维度地丰富整体风味的层次感。以下从酸甜平衡、咸甜互补、甜味与鲜味三个方面具体说明糖的作用。

多味道复合调和

糖在烹饪中不仅可以单一调和咸、酸、辣、苦、鲜等味道,还在多味道的复合调和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它通过与多种味道的相互作用,平衡彼此间的冲突,并在综合风味上提升整体层次感,使菜肴展现出更丰富和和谐的味觉体验。

其他味道的调和

1.鲜味

甜味能够增强鲜味物质(如氨基酸、谷氨酸等)的表现,使得食物的天然鲜美更加突出。糖的加入能温和地衬托出食材的鲜美感,而不至于遮盖住其他味道。

2.油脂味

油脂味通常较为浓烈且具有一定的油腻感,糖的甜味能够缓解油腻感,使食物更加清爽。甜味与油脂味的结合可以使口感更平衡,减少油腻的压迫感,增加层次感。

3.金属味

金属味通常出现在某些食材中,尤其是某些贝类或铁质食物中。甜味可以中和金属味的刺激,增强食材的原味,使整体口感更为细腻。

4.烟熏味

烟熏味有时会显得过于浓烈,甜味可以柔化烟熏的刺激感,创造更为圆润、平衡的风味体验。甜味与烟熏味相结合,能够增强食物的复合层次感,使烟熏风味不至于过于压倒其他味道。

5. 臭味

常见于发酵或腐败过程中产生的味道,如臭豆腐、臭鳜鱼、酸笋、纳豆等。甜味可以通过掩盖部分刺激性气味来柔化臭味的强烈感,使食物的风味更加宜人,同时也能平衡臭味中的咸、酸或苦。

6. 腥味

源自鱼类、贝类、海鲜或某些豆类的特有气味,由氨基酸氧化等化学反应引起。甜味与腥味互相对抗,糖可以中和腥味中的刺激成分,使得腥味不再明显,同时提升鲜美感。

7. 膻味

常见于羊肉、牛肉或羊奶中,由脂肪分解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引起。糖能削弱膻味中的刺激性,同时赋予食物温润的甜香感,让膻味不再过于突出。

8. 涩味

多来自未成熟水果、茶叶、某些蔬菜中所含的单宁或其他收敛性物质,令人感觉干燥和紧涩。甜味能够缓解涩味的收缩感,使口感更加顺滑,并突显涩味后的果香或茶香。

9. 麻味

由花椒等带来的刺激感,使口腔产生独特的麻木感。甜味可以柔化麻味的刺激,使其更加温和,突出菜肴的其他香味。

10. 凉爽感

如薄荷产生的清凉感,通过激活冷觉感受器而形成。甜味能缓解凉爽感的刺骨生冷,同时与凉爽味形成对比,使风味更加复杂和丰富。

11. 油腻感

多见于高脂肪菜肴中,令人感到厚重、腻口。甜味能够降低油脂带来的腻感,使口感更加清爽,并赋予菜肴细腻的层次感。

12. 酒味(醇味)

酒精的挥发性气味常带有刺激性,但也赋予菜肴或饮品独特的芳香。甜味可以降低酒味的刺激性,同时增强酒精中的香气和层次感。

13. 苦味后的甘甜(回甘)

常见于茶、咖啡等,苦味消退后呈现的甘甜余味。糖可以强化回甘效果,使苦味转为甘甜的过渡更加自然。

糖在中餐调味中展现了其灵活与精妙,它不仅是甜味的来源,更是味道融合的“催化剂”,通过多维度的调和,在复杂的味觉层次中充当平衡者和润滑剂的角色,使各味道得以和谐融合,赋予菜肴更加饱满和谐的味觉表现力,提升了整体风味。

六、其它

发酵

糖在烹饪发酵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它不仅能加速发酵进程,还能提升成品的风味、色泽和质地,使得烘焙与发酵食品更具吸引力和品质感。

1. 提供酵母营养,促进发酵

糖是酵母发酵过程中重要的能源物质。酵母通过分解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使面团膨胀,从而形成松软的质地和细腻的气孔结构。在发酵过程中,糖能够直接作为酵母的能量来源,加速其繁殖和活动。

2. 调控发酵速度

糖的浓度可以影响发酵过程的速度和强度。低浓度的糖能够加速酵母的活动,而过高的糖浓度可能对酵母产生渗透压抑制作用,从而延缓发酵进程。

3. 改善面团风味与质地

发酵过程中糖分被转化为酒精和有机酸,这些代谢产物赋予面团独特的风味。同时,糖的存在还可以提升面团的柔软度和湿润感,使烘焙后的制品更加松软可口。

4. 提高成品色泽与吸引力

在烤制过程中,糖参与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作用,使制品表面呈现金黄色,具有诱人的色泽和香味。刷在表面的糖液还可增加光泽度。

5. 稳定发酵环境

糖可以起到调节发酵环境酸碱度的作用,同时为乳酸菌等发酵菌群提供能量,增强其活性,从而有助于复杂发酵食品的成功制备。

腌渍

糖在腌渍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延长保质期和防腐,还赋予了原料丰富的风味和柔和的质感,使其成为食品制作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及加工手段。

1. 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保存时间

高浓度的糖液通过提高渗透压,减少原料中微生物能够利用的自由水分。这种环境会导致微生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脱水作用),从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虽然糖本身不直接杀菌,但它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实现了间接的防腐功能。

2. 渗透作用提升口感与质地

糖在腌渍过程中会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原料内部,使得原料含糖量增加,从而改善质地并形成甜润的口感。

3. 改善风味与保留营养

糖在腌渍过程中不仅赋予食材甜味,还能够锁住食材原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通过减少氧化作用,糖腌渍还可以保留原料的天然色泽和风味物质。

粘接

糖的粘接作用不仅增强了食材的整体性,还赋予了菜品或甜点独特的质感和外观,使其成为传统与创新烹饪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保湿与锁水

糖在腌制肉类以及烹饪蔬菜、肉类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保湿和锁水作用,不仅提升了肉类和蔬菜的口感,还能为菜肴带来细腻而平衡的风味体验。

七、附录

中餐烹饪饮料和菜肴的一般用糖量

种类餐饮烹饪用糖量(%)家庭烹饪用糖量

热饮料8%~15%8%~12%

冰淇淋12%~18%12%~18%

蜜汁菜40%~60%30%~50%

挂霜菜30%~40%30%~40%

拔丝菜30%~60%30%~60%

琉璃菜/琥珀菜30%~40%30%~40%

甜馅心50%~60%40%~60%

糖醋溜菜15%~30%12%~20%

糖焖类8%~12%6%~10%

红烧肉类5%~10%4%~8%

红烧鱼类5%~10%4%~8%

爆炒类1%~3%0.5%~2%

烩焖类1%~3%0.5%~2%

炒蔬菜类1%~2%0.5%~1%

味觉与甜味的相互作用

味觉的基本定义

味觉是指人类舌头上的味蕾在感受到溶解性化学物质时产生的感觉。味觉受年龄、健康状态及生理功能的影响。例如,老年人由于味蕾萎缩,感味功能较年轻人显著下降。味觉的感知条件包括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呈味物质必须是水溶性的:味物质需溶解于水才能刺激味蕾神经。

呈味物质需达到一定浓度(阈值):低于阈值时,味觉无法被感知。

适宜温度:味蕾对温度变化敏感,不同味道的最佳感知温度不同。

不同味型的呈味阈值

以下列出几种常见味道的呈味阈值(以水中溶解的质量百分比表示):

味型测验物质最低呈味阈值(%)

咸味食盐0.2

甜味蔗糖0.5

酸味醋酸0.0012

苦味奎宁0.000015

鲜味谷氨酸钠0.03

涩味鞣酸0.02

麻味花椒素0.0025

油腻感甘油三酯(模拟)0.08

酒味乙醇0.04

甜味与其他味道的相互作用

1. 甜味与酸味

甜味和酸味具有显著的相互调和和对抗作用:

甜味减弱:在甜味料中添加少量酸味料,甜感逐渐减弱,酸味浓度越高,甜味下降越明显。

酸味减弱:食糖加入酸味料时,酸感会逐渐被缓解。例如,糖醋汁通常在酸味浓度为0.1%、甜味浓度为5%-10%时酸甜适中。

最佳比例:如糖醋鱼的酸甜口感得益于这种平衡。

2. 甜味与苦味

甜味和苦味呈现缓和作用:

甜味降低:苦味料(如咖啡因)加入甜味料后,甜感逐渐被压制。

苦味缓解:甜味可有效减少苦味感,尤其是在咖啡或苦茶中添加20%以上糖溶液,苦味显著减轻。

注意:高浓度苦味料可能需要大量甜味调和。

3. 甜味与咸味

甜味与咸味具有复杂的对抗与协同效果:

味的相消现象:甜味料中加入咸味料(如食盐)时,甜感逐渐下降。

味的对比现象:在甜味浓度高的溶液中添加少量咸味,可使甜味更明显。例如,甜点或烘焙食品中常用一小撮盐增强甜感。

咸味降低:随着糖浓度增加,咸感逐步减弱。

4. 甜味与涩味

食糖可以显著缓解涩味,例如未成熟水果的涩感可通过撒糖腌渍消除。

鞣酸含量高的茶水加入适量糖后,涩感显著降低,同时口感更加圆润。

5. 甜味与麻味

麻味(如花椒的麻木感)可被糖适当缓解,减少其刺激性,常用于川菜中的调味。

6. 甜味与凉爽感

在薄荷或凉茶等饮品中,糖能调和凉感并提升饮品的风味层次。

7. 甜味与酒味

甜味可掩盖乙醇的刺激感,使酒精饮料更顺口,例如甜型葡萄酒或鸡尾酒。

8. 甜味与油腻感

甜味能中和油腻感,提高高脂肪食物的可接受性,如米花糖、红烧菜肴等。

温度对甜味的影响

甜味的最佳感知温度为28℃~33℃。低温或高温都会使甜味减弱:

冰镇糖水甜感较低。

热甜汤初尝较甜,但温度过高或过低时甜感会变得迟钝。

糖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在烹饪的广阔世界里,糖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剂,它更是一位多变的魔术师,随着温度的升高,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与风味。从甜蜜的蜜汁到诱人的焦糖色,糖在加热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都为我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美食体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糖在加热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以及它们各自的温度、形态、特征和经典菜肴吧。

蜜汁阶段

温度:较低温度熬制,通常不超过100℃,具体温度因食材和所需口感而异。

形态及特征:糖液逐渐浓稠,色泽晶莹,散发出淡淡的甜味。

挂霜阶段

温度:大约120℃-140℃。

形态及特征:糖溶液颜色不变,蔗糖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形成洁白、细密的蔗糖晶粒,俗称“返砂”。

拔丝阶段

温度:150℃-160℃。

形态及特征:糖浆粘度增大,颜色变黄,舀起糖液会呈现丝状糖絮。

琉璃阶段

温度:略高于拔丝阶段,但低于焦糖化反应阶段,通常约为160℃-170℃。

形态及特征:糖浆更加浓稠,呈现透明或半透明状,犹如琉璃般晶莹剔透。

琥珀阶段

温度:介于拔丝阶段与焦糖化反应阶段之间,通常约为170℃-180℃。

形态及特征:糖浆颜色加深,呈现琥珀色,散发出独特的香气。

焦糖化反应阶段/糖色阶段

温度:190℃- 210℃。

形态及特征:糖浆颜色迅速由黄色变成棕色,产生焦糖特有的香味,质地变得浓稠而光亮。

操作手法:将糖液加热至高温,使其发生焦糖化反应,形成深色的焦糖色,向锅中加入清水,所得到的棕红色汤汁就叫糖色。

烹调中常用的糖

在烹饪过程中,糖是极为关键的调味剂。它不仅赋予菜肴甜味,还在改善口感、色泽以及延长保存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详细介绍常见的糖种类及其特征与用途。

1.白砂糖

白砂糖呈颗粒状结晶,颜色洁白。其甜度适中,是烹饪里最常用的糖。在烘焙中,它是面包、蛋糕等点心制作的基础原料,加热时能产生理想的焦糖化反应,让点心表面形成诱人色泽与独特风味;用于饮料调配,可快速溶解,为饮品增添适宜甜度;在烹饪调味时,能精准平衡菜肴味道;制作甜点也十分常用。因其溶解迅速,在煮糖浆或制作蛋糕这类需要糖快速融入的场景中表现出色。

2.冰糖

冰糖为块状结晶,有透明或微黄之分。它甜度高且甜味甘纯,质地坚硬。在炖汤时,像冰糖燕窝、冰糖雪梨等,在长时间炖煮过程中,冰糖缓慢溶解,释放出柔和且浓郁的甜味,充分融入汤品,使味道层次更为丰富,同时赋予菜肴更亮的色泽,如冰糖肘子,冰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焦糖化反应,让肘子表面呈现出诱人的红亮色泽,极大提升菜品的视觉吸引力。在甜品制作中,例如甜酒酿,能增添独特的清甜风味,使口感更加醇厚。

3.冰砂糖

冰砂糖由冰糖原料再结晶而成颗粒状砂糖,保留了冰糖的纯净甜味,颗粒大小接近白砂糖。在日常烹饪的煮粥环节,它能让甜味均匀散发于粥中;煲汤时,炖煮期间持续释放柔和甜味并提升风味;制作甜品时,溶解速度快,比冰糖节省时间;饮品调味方面,如奶茶、果茶,能带来比白砂糖更柔和的口感。综合了冰糖与砂糖优点,在家庭烹饪中应用广泛。

4.绵白糖

绵白糖呈细腻粉末状或极细颗粒状,甜度较高,吸湿性强。在制作对口感要求细腻的甜点,如蛋糕、饼干时,它能均匀分散于食材间,使成品口感细腻绵密。腌制食材时,因其易渗透,可快速入味并辅助保存;制作酱料时,细腻质地便于与其他原料充分混合,调出均匀醇厚的味道。

5.红糖/黑糖

红糖和黑糖是未经完全提纯的糖,含丰富糖蜜,颜色深棕至黑色,香气浓郁,质地黏。在甜品制作中,红糖糍粑、黑糖珍珠奶茶等,独特风味源自它们;中式糕点里常被用于增添特色风味与色泽;养生饮品中,因含有一定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而受青睐;传统菜肴如红烧肉,红糖或黑糖不仅能上色,其独特风味还能让菜肴味道更浓郁厚重。

6.蜂蜜

蜂蜜是天然的液态或半固态甜味剂,甜度高并带有花香味。在凉拌菜中赋予清新甜味与独特风味;用于饮品制作,如蜂蜜水、果汁茶等,增添自然香甜与丰富口感;烘焙时可使点心更湿润松软;蜜汁腌制食材,能形成诱人焦糖色并散发浓郁香甜,因营养丰富且天然风味独特,成为健康糖替代品。

7.麦芽糖

麦芽糖多为粘稠液态或固态,甜味柔和且伴有麦香。在传统中式糕点如麻花、糖葫芦制作中,增加糕点黏性与嚼劲;蜜饯制作时包裹水果保持鲜美与风味;糖果制作领域,是不可或缺的原料,赋予糖果独特口感与韧性。

8.葡萄糖

葡萄糖常见白色粉末状或液体形态,甜度低于白砂糖,但吸收迅速。在儿童食品中能快速补充能量助力成长;运动饮料里,运动后饮用可迅速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医疗营养补充方面常用作能量补充剂;糖果制作中调节甜度与口感;在部分发酵食品中为微生物发酵提供能量。

总之,烹饪时选择哪种糖需依据具体烹饪需求与期望的风味效果。炖汤及高端甜味烹饪时优先考虑冰糖或冰砂糖;烘焙和快速调味适合白砂糖、冰砂糖或绵白糖;黑糖则在养生或制作风味浓郁菜肴时更具优势。

更多关于糖在中餐烹饪、烘焙、西餐、饮料中的作用,请查阅老王讲糖编辑的《糖在烹饪中的作用》一书,共计123247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734评论 6 50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931评论 3 3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133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532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585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462评论 1 30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262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153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587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792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19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635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237评论 3 32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855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983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048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864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