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雨”多数都透着愁苦、忧思,连绵不绝,由点成面的雨,就像人的愁思一样,由一点小事诱发,随着思想的深入,不断加深,并源源不断的持续性影响着人,变成一种弥散的心态,古诗王国的这场雨从唐下到宋,还下到了现在,虽然时间流逝了,但透过文字仿佛还是看到了千年前的雨,感受到了同样的心理,文化的延续性和民族的集体文化审美符号就烙印下来了。不会因为服饰的变化,科技的进步,眼界的拓展而改变,相反,它一直提供着“情绪价值”和“桃花源”,它为所有能感知的情绪提供了说明,而我们只需要去寻找符合当下自己的心情的词汇和诗句,就足矣。
《绮罗香·咏春雨》
【宋】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
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
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宋】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宋】游次公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
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
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虞美人听雨》
【宋】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诗人用自己的笔触描绘雨,原本平平无奇的“雨”在中国人的眼中变得缠绵、别具情感,语言给“雨”带来了新生,而同时,诗赋予了我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其他的事物,比如“月亮”,它在我们眼里已经脱离了月亮的原本概念,它在我们的民族语言中,已经变成了“家乡”的代名词。望月思乡。而且这一符号含义不需要解码,是直接编码输入到我们的大脑中。更不用说”梅兰竹菊“等含义更明确的意象了。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都过着更“艺术”的生活,更为“诗意”的生活。我们可以用几千年的思想、文字解释当下发生的一切。日常所见都带着诗意的感觉,都是中国山水画的一部分。“留白”“委婉”都构成说话的艺术,由画、诗运用的手法演变为了日常的表达,其实文化没有消失,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中,都堆积在人们的脑子里,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需要一个契机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