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作业呢,谈点最近的收获吧。
为什么标题是《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呢,首先职业需要,其次,写本篇心得的直接原因是受了罗鸣亮老师的启发,这个标题也就是罗老师所做的讲座主题。
罗老师的讲座风趣幽默而又富有感染力,他分享了一个又一个发生在他自己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不是说案例有多特别,而是经过他巧妙的设计组织加上他幽默的表达,让他的讲座有了趣又有味儿,深受大家的喜爱。
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他如此,才能hold得住这个讲座主题吧,这个主题的对象是学生,情境发生在课堂,而课堂是学生们和老师的课堂,一天六节课,每节课45分钟,孩子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来学习,但是老师们就苦恼了,我到底要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呢?
现在的社会发展真的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孩子们的见识面广了,经验积累也很丰富,有些知识对孩子们来说已经变得不再神秘高深,他们越来越聪明,那新时代新课标下的聪明孩子老师们应该要怎么教,才适合孩子,并且让孩子们喜欢呢?
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罗老师的理念启发也是基于此,他观察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的存在"不敢提问题,不喜欢提问题,不善于提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我在想,我也是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一员,我以及身边的许许多多已经走入工作岗位的人们何尝不也存在这个问题呢?
英雄所见略同,笑来老师也在专栏里分享:善于发现并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罗老师说:"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中国学生的弱项!"
他提出:"富有启发性、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思维看得见,思路走得通。"
于此,他是这么定义惊喜的,这个"惊喜"很惊喜:"让学生认识到某个道理或观点很妙,意想不到但是又在情理之中。"
你说,这样子以问题驱动的课堂能不把孩子的小脑瓜调动起来嘛。
教师要适时地从"后台"走出来,在关键点、重点、难点、疑惑点、易混处适时地"挑起事端",搅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句话总结出来看似没啥料挺单薄的,但是看他的教学视频就知道每走一步有多么的不容易了,作为小白,成长之道难且艰,但是呢,听了罗老师的课与讲座也看到了当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所谓偶像,这应该就是了吧,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由此有了方向亦有动力想要为之成长为之努力。
谈及此,还有一个点感悟也很深刻,网上的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老师教学生数数。
问:"数学老师给你一个苹果,语文老师也给你一个苹果,你有几个苹果呀?"
答:"三个"
师很有耐心,想了想又问到:"我给你一个草莓,语文老师也给你一个草莓,你有几个草莓呢?"
学生回答说:"两个"
老师会心的笑了,于是又回过头来继续以苹果为例,ta满心期待孩子的回答。
一秒、两秒,孩子回答说:"三个"
噗……(你的反应是不是这样/奸笑)
这个老师的内心也是拒绝的……但他决定给孩子时间。
一秒,两秒,三秒……学生怯怯的从书包里拿出了一个苹果……
看吧,结果是不是也令你感到意外?
这个虽然是段子,但是呢罗老师一分享完就映入脑海了,它想告诉我们说,我们想给孩子的或许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由此我特意查了一下我们的汉字"需"字,你看古人多有智慧,百科是这么解释的:
“需上下结构,分成雨和而”指雨下得缓和而有节度,即不是暴雨,暴雨会打得庄稼七零八落;也不是久旱无雨,久旱无雨会使庄稼渴死。只有和缓而有节度的雨,才是人们需要的雨。
正所谓,"你,爱你所爱,我爱你,我供你所需",教育如此,只有供与需在一个面上,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不会错位,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提供他们想要的成长土壤,这样恰当搭节奏的节拍或许就是当下教师要努力的方向吧。
因此,想要课堂是受学生喜爱的课堂,作为老师,这就要求教师是一个讲道理的老师。作为各岗各就其职的伙伴,我想我们也可以得到相关的启示,如"理解"、"学会观察,学习提问,驱动自己或客户的内驱力"、"给别人所需要的,而不是给你想给的"……
好啦,收获满满,本篇心得如果对你有那么点启发的话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