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题记
比于赤子
2024年11月16日
一、关键字词
研读教材,钻研教法:思维有高度,研究有深度。
二、简单体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能力和素养。而当下,作为育人的学科之一,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我个人觉得依然是按照新课标的指引,根据新教材的内容进行(当然也存在一些学有余力的学校或生物教研组编写适合本校师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生物教材的每个章节都倾注了编者大量的心血,从调查调研到配图和文字以及语言组织和知识前后的衔接等等,因此,研究教材也是当下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今后的成长比如讲课大赛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某个知识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怎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出来你要表达的内容,不要讲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样可能也意味着我们自己也很难说清楚吧。就像洗物件一样,一遍遍的洗涤,每一遍都会使之变得更干净纯洁,而学习和讲课也是如此,我们切不可简单的重复之前的所学所教,更重要的是思考:在我们讲授新课的这轮学生,这个知识点是否有更好的传授方式,为啥一到这里就感觉讲得很生硬卡顿,感觉自己没讲明白,学生听课的效果也没有达到。
因此,不才的我强烈建议,即然专业的老师,就要用更加高效专业的方式学习和讲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更要留心留意留神,以便实现高效课堂。对于课前的研读教材,课中的学生不解、课后的学生们无解却很好奇的询问,在办公室里三两个学生围着你,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对某些问题的见解,然后再汇总发表一下自己的浅显的认识。知识本身可能没那么重要,但这种学习知识的过程确实享受的,每个人都充满着对某些问题的强烈好奇心,如果把你对这个问题的见解用严格的逻辑、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即使是有出入的,学生也会信服,我们只是在当前把这个问题讨论到某种程度,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可能更加愿意和你交流。因为在老师的影响下,他们在被一种严密的逻辑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吸引着,这样的学习和讨论是不是很有好处的。
课前,课中、课后,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千万不能放过,一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气和毅力。
比如在讲到“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高倍镜使用”时,学生往往不清楚切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大还是变小,我们可以站在讲台上,自己模拟高倍镜使用中的视野范围变化。在低倍镜下相当于老师站在讲台上,目视讲台下面的所有学生,此时看到的细胞数量是很多的,我们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即在低倍镜下的细胞数量多,视野范围广。当我们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时候,我们可以走下讲台,用目光注意某位同学,旨在说明观察细胞更加清晰,但同时视野范围也变窄。这样起码可以说明感性认识的深刻性,但最终我们还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才可。
对于细胞中的蛋白质这块,蛋白质的四维空间一般是球形,而氨基酸形成的多肽链是线性的,一条链如何变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呢?我们不能只是讲解结果或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很难体会到变化的过程。此时,我们能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伸出自己有魔力的手。伸出来的五根手指,彼此独立并且笔直,我们把其中的一根手指欢欢弯曲,代表一条多肽链自身的盘曲折叠,然后五根手指握紧成拳头,此时五根手指的状态凝聚在一起,是不是就可以代表肽链之间的排列或构象,再分析手指和手指之间的分布,也在此时说明二硫键或氢键对于进一步折叠的作用。
关于模型这块,其实人的身体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工具。比如手,臂膀张开五指伸出可以代表神经纤维的结构,握紧的拳头和用另一只手掌握住该拳头可以代表一个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等),还可以代表神经元末梢形成的突触小体,一只手握住另一个拳头可以代表突触的结构等,只要你想,其实真的很多。
思想一动,文思泉涌。限于时间关系,就只能写到这里,还有很多,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