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专注于重点,不要搞“场外信息”。
正好今天太太和岳父争吵关于婚礼上从外地来的亲戚们的安置问题。
岳父提出说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会来住多少天,比如婚礼结束后可能还会在这边晚上几天,那么我们就要招待一下。
岳父的话没说完,太太马上反驳说,这跟婚礼没有关系啊,他们要玩他们玩就是了。语气稍有点硬。
岳父一听就不乐意了,开始说什么,客人来了总要招待,你太年轻了不懂什么的。
我一听这下没完没了了,赶紧插话,把话题转回来。
在这里面,双方的出发点都没有问题,也都没有说错什么,但是“无用而阻碍沟通”的信息太多了。
甚至于,太太都没把岳父的话说完,就开始抢话。
这是比较典型的感性先行,也就是并未能理性、冷静地进行讨论,这是沟通的第一个大忌。
也不是说沟通不能诉诸情感,而是应该用在合适的地方,达到强化观点、感染并说服对方的效果。
如果诉诸情绪的时候只会让双方进入无休止的争吵的话,那么这个方法显然就有问题。
那么问题就在于,在诉诸情绪之前,你的观点是否已经表达清晰,是否能让对方产生动摇。
当彼此之间还处于非常强硬的立场时,是不可能因为对方的情绪而受到感染和震动的,反而是会把这股负面的能量互相传递,越吵互相越生气,负能量团越强烈,最终只会不欢而散。
比如说上面的例子,对方的观点还没表达完,我们就开始拒绝对方,这种就会让对方感觉我们根本没有思考过就进行反驳。这时候,如果对方本身也没有马上刹车冷静下来,就一定会开始进行人身攻击,比如“你们太年轻”这句话,其实就是比较软的一种人身攻击。而这句话本身也会马上让已经“失控”的我们产生更加高涨的反对意识,甚至会让我们把讨论的点变成了“我们太年轻”这个无关话题之中。
这就是“场外信息”。而“年轻”这个场外信息更是属于最不应该出现的那一类。
诚然,我们确实比父辈年轻了二三十岁。但在顺畅的沟通中我们最需要营造的气氛是什么?是平等交流。一句“太年轻”就会让我们马上产生对方居高临下的态度。这样还如何进行沟通交流呢?
当然,这也仅限于平等商讨事情而言。如果我们是在进行一个讲座,我们请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前辈给我们讲课,那么这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平等沟通交流,而是大家认真把前辈的话说完。当然,听归听,对不对我们也不用评判,因为这并不是交流的场合。同样的,在公司里开会,如果我们不是老板,自然也不能够期待对方以平等的身份与我们沟通——除非老板自己这么说了,或者是私底下的场合。
有点扯远了。回到场外信息。
在日常沟通中,场外信息其实还有很多种。在网上看键盘侠们的言谈中就很容易发现。比如你评论一部他们喜欢的电影不好,他们会说有本事你拍一部;你评论他们不喜欢的电影很好,他们就会说你收了钱。这都是场外信息。
这么说吧。现实是,我拍不出的电影,而我觉得这电影不好,这两者都是客观事实,而且两者互相独立,并不相关。
不会因为我能够拍出好电影,就不会觉得这部电影不好,因为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官本来就是如此。相反,如果有人劝我“深入去了解这部电影,或许会有所改观”,那么我觉得这位朋友是真的想和我沟通了。因为“误解”确实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喜好——前提它确实是“误解”。
回到岳父的“你们太年轻”。其实我们提一句“年轻所以呢?”的话,他估计也答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他只是单纯觉得我们“不懂事”。这是大多数中国式家长容易犯的“经典双标”:别人说自家孩子不懂事,他们会说“只是孩子啊”;我们在他们面前表现不成熟,他们就说我们“不懂事”。不展开。
总而言之,说出这句话后,他自然而然就会陷入无意义的说教模式。谁还记得我们要讨论的是什么?亟待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不会有人再关心了。
——不不不,我这个旁观者很关心。
我简单采取了三步走。
第一步是,按照以下这个逻辑发表观点:
陈述已有问题→陈述互相的需求→给出可行的方案供对方选择
完成这一步后,我再与对方确认:我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有补充,关于我提出的方案,对方是否有任何疑问?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很标准的工作交流方式。确实,因为这样的交流方式能最高效率地完成工作。我们现在并不是在聊天,而是认真沟通问题。当然,适当的拉拉家常有助于家人之间交流的平等感,必须说,与家人商谈,这种氛围是必须要 营造的,但这个方法暂时不说。
当对方补充完内容,提出疑问等后,再次与对方确认,然后明确双方接下来要做的内容,与对方再次确认无误,讨论结束,事情成功向前推进,整个过程15分钟……可能10分钟都不到——而他们平时随便吵个架就要一个多小时。
那么前面也有说我们要诉诸情感,这里就说一下思路:
诉诸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别是你要提出反对和改进意见的时候。但首先,你要有铺垫,循序渐进,而不是一张嘴就声情并茂,这是会让对方进入应激反应的。大家想想,优秀的演讲者会不会在上台自我介绍和开场白时就非常激动?那么演讲高潮的时候呢?
那么我们如果想要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对方,这样的情绪也是必要的。因为要让对方记住我们的观点,其中一个要点就是要让他们印象深刻。印象深刻无非就是记得清楚,那么根据大脑的记忆规律“高频或强烈刺激”来看,也就是“反复提及”和“猝不及防”。
那么一上来就发作那种不叫“猝不及防”,叫做马上右上角退出视频——咳咳,我并不是在说某些B站UP主的惯用手法,不过他们这个方法其实是非常科学的,利用的就是人性的特点(坚决不乐意用“弱点”这个词)。
这里道理也简单。你是要提出一个对方肯定不乐意听的话——因为是反对意见。改进意见也一样,因为改进就不能维持原状,要付出更多努力,甚至要否定现状,那么一定也是痛苦的——因此,你不能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提出。
我的做法也是如此。我插话的时候,第一句说的是,我来说吧,爸,这个事情我明白的,亲戚们很难得来一次广州,我们也想尽尽地主之谊,blablabla……
然后我再安抚太太的情绪(当然也是跟岳父说的,但实际上也是说给太太听的):这个事情应该放在我们目前讨论的问题之后,再来商量,她已经总结了这些出来,我们现在需要你们帮忙确认一下bla bla bla……
然后我再阐述了一下我的方案。
这时候双方的情绪都缓和下来了,语气也稳住了。
好了,这时候就是我们的机会了。我在这个时候突然发难,抬高了一点语调,说你们两个这样的沟通是无法达成结果的bla bla bla。当然这时候我的内在情绪其实依然是冷静的,因为我必须保证我说出来的话是有条理的,没有附加其他无关信息的,因为信息太多了,对方一定会错过我想表达的关键内容。所以我始终集中在“你们的沟通方式应该更针对问题本身”这一点的论述,并举出了他们过往的例子,然后强调我对此的感受,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让他们有清晰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结果是,双方虽然一时陷入沉默,但很好地听懂了我的意思,并且很快进入状态,马上把问题解决了。
即使诉诸感情,信息也要少,能明确到简单易懂的行动上就更好了。就比如,我们小时候呼号“时刻准备着”的时候,其实很少人记得“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句话。但是情绪饱满,真的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气势~
总结一下,在沟通中,始终维持平等的交流气氛,以及保持清晰的头脑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两点,首先就是保持情绪上的冷静。但情绪冷静并非无情绪,而是牢牢把握住情绪这个大杀器,在恰当的时候使用,要比随随便便发作出来要好得多,而且还对自己身体有益(生气无益,真的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