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一口气读完了施展老师在“得到”APP上的《中国史纲50讲》,该课程有助于我们从更大时空角度理解中国的历史脉络,看清3000年来中华文明演化的“得与失”。
以史为鉴,是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少犯大错误,才能离成功更近。研究并正确对待失败,是大师级人物的一贯做法。
美国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别人关心如何成功,他却关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失败。从他的《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我们可以学到把各种失败原因排列成正确决策的检查清单方法。
如何正确对待失败?综合清华大学宁向东教授在得到APP专栏里的内容,我总结了三部曲:
1.认知失败
首先,我们要摆正失败的心态,分清三种关于失败的认知:
(1)在创新过程中,失败是常态,可以看作是“暂时的不成功”,是可以容忍的;
(2)在常规工作中,失败是失态,是责任缺失的表现,可以给予一次纠正的机会;
(3)在放任欲望中,失败是病态,是自我放纵的结果,无药可治,只能一败涂地。
针对上述关于失败的认知,我们的正确态度是积极倡导(1),有效避免(2),坚决杜绝(3)。
2.分析失败
其次,我们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失败一般有三类原因:
(1)由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失败
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很大一部分属于认知上的盲区,包括未知、无知两种情况。未知的内容包括我们从来都不知道会有这些变化和现象;无知的部分涉及到个人的知识准备不足,或者没有充分注意到他人的经验。
(2)由自身素质不够导致的失败
从组织角度来讲,涉及的因素包括价值观不正确,运营管理不足,成员间缺乏畅通的交流机制等;从个人角度来讲,诸如调查研究的过程做得不充分,对政策法规了解得不够,对外界变化缺乏及时跟踪,后续的计划工作做得不到位等。
(3)由超出个人管控因素引发的失败
比如,你在做一件创新的事情,自己尽了最大努力,事情的进展看上去一切都很好,但最后没有成功,出现了判断失误。有人把这类超出个人管控因素引发的失败,认为是运气不好。也有人将之称为“聪明人的失败”,是你在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失败。
我们在分析原因时,一定要注意:当你成功时,主要看客观原因,感谢运气好;当你失败时,主要看主观原因,从个人能力上找不足。
3.总结失败
最后,我们要明确今后的改善行为。有效的改善行为,一定建立在对失败分析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之上。了解失败者心理变化的历程,有助于我们真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提升执行力。
当一件事情出现失败的迹象之后,当事人都要经历如下三个大的心理过程:
(1)在失败处理阶段,当事人首先要想的是如何把失败的损失降到最低。如果是个人完全承担责任,在没有任何思想压力的情况下,他会去根据失败的原因寻找补救措施,尽可能做到就事论事。
(2)在失败责任阶段,如果当事人处在一个组织之中,他需要考虑失败对组织承担怎样的责任。在一个文化不佳的组织里,当事人因为预见到和组织及相关成员之间会发生互动,可能产生一些扯皮、推诿现象,在失败善后的过程中,会倾向于为自己找开脱的理由。
(3)在失败反思阶段,当事人需要对失败进行全面研究和总结。对失败的总结,需要纳入到组织的知识管理体系中,尽量降低整个组织的犯错成本,不断提高成事的效率。
很多失败,在补救处理、责任划定两个阶段出现的情况,会决定最后一个总结阶段的深度和当事人的心态。如果一个人在最开始时对失败选择推责的态度,那他在后面的阶段就不会选择进行真正的失败分析,会故意隐藏某些重要的细节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