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深刻理解了“生活原本没有意义,需要你赋予它意义”的哲学内涵要义。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在遭受失败、挫折、苦闷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他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受到三种束缚:第一,我们目前只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领域是有限的;第二,我们不是独自生存,我们周围还有其他物种和人;第三,人类有两性,如果人没有爱情和婚姻,就不可能传承他的生命。所以这三种生命的主题决定了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任务、我们的使命。
第一,由于地球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得工作获取资源。第二,由于地球上的人类不光是我们自己,还有其他人种和其他的物种,我们需要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合作,我们需要分享。第三,就是因为需要传承我们的生命,需要繁衍,我们需要爱。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所有的男女,所有的异性相处都是平衡的,不可能我们时时地封闭自己,我一个人过多爽,我一个人怎么样,那是很难的。
一个人对待三个主题不同的反应就反映了他不同的价值观和他不同的结果。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回报你。如果你愿意爱别人,工作也勤奋,愿意交友,愿意对朋友奉献你的才华和给予他们帮助,并且助人为乐。你就会获得友情,友情获得快乐,你就会有爱情,就会有繁衍,就会有自己的子嗣。
因为你愿意勤奋工作就会获得经验,获得回报,获得价值,所以你所有的愿意都会获得你愿意得到的那些。一个人只想奉献的时候,别人是能感觉到的,一个人只为别人着想的时候,对方是能感觉到的。因为人际关系是交互的,是交换的,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有一句谚语说什么呢?永远不要和永远不吃亏的人来往。
如果你是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你爱100个人,你会有100个人来爱你,假如你只爱自己,一辈子只有一个人爱你,就是你自己。
弗兰克尔的意义理论是认为人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和他人建立一种健康的、有建设性的、帮助他人的、奉献他人的一种联系,所以人要和周围环境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他认为人生的动力是需要,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动力是欲望,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生的动力是条件反射。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最低需要是生理需要,然后是安全的需要,然后是归属的需要,然后是爱的需要,然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一个阶段人人都在追求自我实现。
但是后来阿德勒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当人满足了自我需要之后,或者是通过什么来满足自我需要,其实是奉献。
人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奉献。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才华能够帮助别人,让别人改变的时候,就会有无比的成就感。
我为人人,然后才人人为我,为什么?你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哪有秋天和春天是倒着来的?!
一个人知道,我们经历的苦难能换来意义的话,那么苦难也具备了意义。所以生活原本没有意义,需要你赋予它意义。
人类注定会遇到三重悲剧,一是痛苦,二是内疚,三是死亡。但是人类又有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把痛苦化为成就。因为痛苦才有创造成就,因为内疚才自我完善,因为生命短暂才更要负责任!
随笔/恒之馨(图原创•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