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皖南地区风景秀丽,自然生态完整,有无数的千年古村落坐落在此,有些是已被开发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旅游胜地,有些还鲜为人知正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对于我们全家来说,孩子来到休宁晨山学校,不仅是找到了更适合他成长和学习的教育环境,而且还给家长创造了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跟着当地的一个民间驴游团(走吧)探访这些未被开放的古村落,一是为孩子寻找一份快乐自在的童年,二也是带孩子了解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9月15日,为了带孩子们赶上黄山人民最后的秋收时光,体验农民伯伯割稻的辛苦,我们一群家长和孩子五点半就起床了,六点钟准时在品尚大酒店门口集合去往千年古村落黄备,很多家长和孩子甚至连早饭也没来得及吃。
到达村落后,由当地的一位老师领着我们来到了一片金黄色的稻田边,放眼望去村民们早已零零落落的散布在自家的农田里劳作。最新奇的是,在这里还能看到很原始的镰刀及用脚踩的脱立机,处处彰显着八十年代的痕迹和丰收的气象。
接着领队老樟树招呼着孩子们分组,给他们讲拿镰刀的方向、割稻子的方法等注意事项,孩子们各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等一声令下立马开工,别看他们身板小,干起来活来却一点也不含糊,你来我往的,不一会儿就在稻田里折腾出一大片的空地。此时,我真想哼一曲“抬头的一片天,是男儿的一片天,……不知道‘地多大’,不知道‘粮难收’……”来应应景。
我感觉孩子们实在太需要这样的生活体验啦,否则连每天吃进肚里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都不清楚实在是太可悲了。忽然想到论语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想要培养孝、悌、信、仁等品格,不仅仅是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还要让孩子从生活中体验劳作,从行为中才能发展出正直的品德。我们的孔圣人真是很有先见之明,说只有在拥有了这些为人处事的品格后,有余力方可学文。在我看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孩子将学到知识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而不是被知识所局限和束缚从而成为一个好高骛远的人。
站在稻田里望着儿子那卖力割稻的背影,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的生砍猛拽,到后面手抓一把稻子,只听“擦”的一声,利落干净的割下,这个过程前后大约花了半小时。我想若是生在农村,又在那挣工分的年代,我家绝对能多一个好帮手,哈哈。最有意思的是,在回去的路上我跟他讲稻子成熟后弯腰的状态代表一种谦虚的精神时,他根本不睬我,还给我整出一个稻子能在大热天生长说明它很坚强,认为稻子有生生不息的精神,我真感觉还是挺有道理的。而他同学之远立马反驳“那玉米没有弯腰,难道代表它不谦虚吗?”哎呀,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啊,一个个全都是哲学家把我都难倒了,幸好还能自圆其说,告诉他们每一种植物都有属于它们的精神,像玉米不弯腰就是顶天立地……。结束这个话题后,我真是为自己捏一把冷汗,现在的孩子可不是随便能虎住的哟。
接着我们又一起去探寻了黄备村的“百桥村”,这里有100多座古石桥,因数百步或几步就有一座石桥而得名。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相比较青石板和木头,村民们更崇尚现代的水泥建筑,所以都在桥上铺设了水泥,反而失去了它原本历经苍伤的味道,甚是可惜。
在百桥村还有一个水口古坝,该古坝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坝体呈现S形,坝上还有好几棵写着260年的古树,但村民告诉我们这些古树已经有六百多年了。顺延着新修善的羊肠小石道上去,还能看到六头神态逼真的石狮子和一块刻着“万历年间”的字碑,可见年代确实很久远了。我站在坝上向下张望,看到娃们早已顾不上自己穿着的运动鞋是否具备防水功能,直接下水摸鱼去了,也许独属于这个村落的那些久远故事,在他们眼中只是一闪而过的云烟,因为他们更在乎当下的乐趣和眼下随手可触的溪水和鱼儿!
午饭是在该村落的一户村民家解决的,吃到了久违的柴火饭,还吃了曾经最不爱吃的锅巴,可现在反认为这才称得上人间美味。人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小时候经常能吃到的不足为奇,甚至还会厌倦,而等到吃不到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是货真价实的味道,呵呵!
下午我们又去走了龙尾坝,关于龙尾坝在徽州歙县民间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斩尾龙的故事,据说这龙尾坝就是当时被斩断的龙尾掉下来所形成的地貌,所以我们一群人跟着老樟树的脚步呼啸着去踩踩龙尾,沾沾龙气。我们站在龙尾坝上仰望着、研究着百年古树,有珍贵的黄檀树,香樟树等,都是名贵的木材,凑近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我想百年古树应该是徽州的一种精神象征了。
最后去参观了当地的一个弥猴桃种植基地,农场主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有信仰,有情怀的人,非常热心的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基地,我也第一次知道原来猕猴桃树跟葡萄一样是藤类植物,需要攀岩结果,还观赏了结了上百个果子的树王,密密麻麻的倒挂在树上,让人垂涎欲滴。
一天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返程的路上是安静的,孩子们可能是累了,各个睡的香甜,也许还梦到了古村落那些新奇的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