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离职一个月,拿到offer准备结束空窗期。回顾这段赋闲在家的日子,原本想着离职后可以先游山玩水,吃吃喝喝浪一番,但却没想到过得比上班时还累。
那么这段时间,我到底做了些什么?
一.开启写作之路,输出5篇文章
大概两三年前就酝酿着要输出工作以来自己的一些心得,例如关于职场成长,关于互联网运营,但总觉得自己积累不够,文笔不好,怕写出去让人觉得肤浅,于是日复一日,想法只变成了只供自己观看的笔记,除此之外,再无任何意义。
直到去年年底,我参加了一些在线课程,发现由于没有输出的习惯,我的运营知识变得非常零散,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于是趁着离职,我在简书,微信公众号上都开始写文更新,还投稿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行业垂直网站。
这次写文之路学会了不少改图和排版的技能。一开始不会用秀米,第一篇文章花了2天去研究排版,当按下公众号发送键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成就感。等到了第二篇文章的时候,排版不超过半小时,文章也越写越快,有灵感后,一个上午就能写出一篇文章。
至于不想安装ps,又想裁图怎么办?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窍门:百度搜索“改图宝”,就能在线自定义改图,通常我都是预设好宽度,让工具自动匹配相应高度,这样就不会变形。
晒晒我的一些收获吧!
写作带给我的最大好处不是粉丝数,也不是收益,而是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对文章选题和结构的反复推敲能带给我思维上的跃迁。
举个例子,前几天我想写一篇关于未来大数据改变生活的猜想文章,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有一个想法说服不了自己,觉得经不起推敲,就暂时搁置了。
现在输出的周期还是比较长,主题也相对零散,在此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从6月开始,加快写文的速度,并且按照一个主题系列来更新。最重要的是:必须干货!
二.复盘上一份工作的得失,迭代每场面试
由于我准备应聘的还是互联网运营岗位,于是按照运营的几大模块梳理了上一份工作的职能和对应产出,就奔去面试了,然后再根据每场面试问的项目和重点,再去迭代这份文档。
在这个复盘过程中,我对自己曾经做的事情有了更深的认识,曾经一些不起眼的小环节如今串联成了一根完整的线。
我这次是想转型到互金或电商平台,但没有相关经验,并不是非常匹配,但当我梳理完了之前的产出后,发现底层逻辑都是相类似的。
而每场面试都是一笔宝贵的经验,它会让你清楚明白自己不想要什么。
而且还可以提高你的反应能力,你可以通过察言观色,知道面试官在疑虑什么,怎么样才能让他对你感兴趣,面对复杂的问题,如何做到在几秒钟内迅速整理思路,有逻辑地回答,这一切,就是一场涅槃重生的修炼。
三.参加了一门网课,为新工作做准备
消失了这么久没发文,除了忙于面试准备,也是因为参加了一门用户运营的网课。由于新工作也是和用户运营息息相关,所以在上班之前得好好充电,趁机update一下自己的认知模型。
课程周期短压力大,最近都在痛苦地写作业,但也收获了很多,至于收获了什么,卖个关子,之后的文章会有体现的!
现在关于知识经济的陷阱很多,但我认为好的课程还是有很多,关键看你怎么挑,给大家一个小建议:你看看课程大纲,东一个主题西一个主题,零零散散的一看就诚意不佳,光说理论的实操意义也不大。还有可以看看有没有作业,光说不练是永远也学不到东西的。
这就是我离职后30天的生活,痛并快乐着。这种酸爽的滋味,大概就是走出舒适区后的成长吧!亲爱的你,每次离职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我是光影鱼,欢迎大家关注我的简书号,后续继续和大家聊聊职场和思考,成长的那些事。(微信公众号:光影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