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刘凤老师的心理课堂上讲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事实和观点混为一谈,把观点看成事实,比如在现场叫了一名女同学上台,刘凤老师让大家对她进行描述,大家看到了什么,大家纷纷来发言,“我看到了她被叫人台有些紧张”“我看到她很恬静”“我看到她的笑感觉很灿烂”“我学得她很漂亮”。。。大家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有很少人在描述事实,比如,她穿着蓝色系的衣服,黄色的长直发,化着妆,手一直交替放着。。。那么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呢?
事实:相对客观存在的、表达形式上一般是陈述句,可以证伪的。
观点:主观认为的、表达形式上一般前面会加上我觉得、我感觉等、观点没有必要分真假,我们只能说我同意你的观点,或者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在这时我想到了周未和儿子发生的一场矛盾。
周六,我带儿子去看电影,电影结束后发现儿子的近视眼镜丢了,到处找也找不到,让我很生气。问他眼镜到哪里去了,孩子也回答说:“我不知道啊!我发现掉了我还找了试试看,但没找到就想先看了电影再说”。
我就更生气了,我觉得这孩子完全对自己的东西没有责任心。看电影中途眼镜掉在地上了,找一下子没找到就不管了,也不跟大人说。
这时候事实是眼镜找不到了,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表达上是我们发现眼镜丢了,是陈述句,眼镜找不到了也是可以证伪的,眼镜确实就是找不到了,眼前就是不见了。
而我觉得孩子没有责任心、看不好东西导致眼镜丢了,是我的观点,眼镜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有很多可能性,比如被旁边人不小心拿走了,比如掉在了我们找不到的地方等等,而孩子没有责任心只是可能性中的一种,是在我的角度上来看的一个观点,孩子应该是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的。
而在当时我认为我的这个观点就是事实,
我不认为有人会拿一个孩子的近视眼镜,完全没用,
我也不认为会有掉在我们找不到的地方,因为我和工作人员在现场找了半小时就是找不到
孩子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有失控的感觉,也有觉得很麻烦的感觉,又要花钱花时间去陪孩子配眼镜,因为我想要轻松点、有需要掌控感,但需求无法被满足,为了要排解这个失控的感觉、很麻烦的感觉,我就把眼镜掉了的事实匹配了我的一个观点:做人就要有责任感,他没有责任感,所以会丢眼镜,给人添麻烦。同时我认为这个观点就是一个事实。
当我被自己的情绪塞满时,我根本没有多余的空间去看到还有其他可能性,对于这个事实解读那就是孩子的视角。我用看上去是事实的方式表达和强化我的观点:你看这也不是第一次丢东西,你丢了那么多次,全身上下就那一个值钱的东西他就看不住。简直是气死我了。
晚上回来,我又气愤的跟姥爷说了这个事情,姥爷的观点就不一样了,怎么会掉呢?眼镜也不会误拿,你们去看电影又没哪里,哪里也不是人来人往的,于是姥爷就很冷静的说:明天自己再去一趟。第二天早上姥爷去了电影院把整个椅子仔细的看了一遍,发现眼镜就落在椅子撑支脚的缝里了,它既不在椅子上,也不在地上而是椅子的中间所以从惯用的视角是看不到的。姥爷就这么神奇的把眼镜找到了。
当眼镜被找到以后,我发现自己的情绪消失了。同时看到自己在跟孩子处理这个事情上其实是有自己认知误解的,于是我进行了灾后重建---跟孩子沟通。从孩子的沟通中我重新去看当时的过程,发现自已就是像刘凤老师课上讲的一样,我把事实和观点混在一起了,我认为我的观点就是事实,所以:
当孩子说把眼镜放在放饮料的洞洞里(因为大衣兜太紧)我就是认为他不负责任随便放置眼睛,
当孩子说当时发现眼镜不见了找了一下没有再找是因为想等电影结束后灯亮了再找,进一步被我当成没有责任心的证据
当孩子发现灯亮了也找不到眼镜时说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我就更生气了,没有责任心到无法提供线索
。。。。
我不断的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去证明他就是那么不负责任,他是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 。
而眼镜的找到,证实了我之前的一切推断链条都是错误的,我的观点并不是事实,我没有把我的观点和事实分开,没有留出空间。
如果我可以留出空间,把事实和观点分开,去看到自己的需求,也许对于丢眼镜的事件可以这样呈现:
我说:电影看完了,你才告诉我眼镜找不到了,而影院那时已在清场了,我很担心时间不够了。我很生气,很着急,因为配个眼镜对我来说挺麻烦的。为了能把眼镜找到,所以请你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
辰辰: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起先眼镜丢了时,我也找了,当时就没找到,我就想先看电影吧?看完电影就再来找呗,哪知找不到了。我也不想眼镜掉的。
我说:听你说起来,的确有点不可思议,眼镜又长手又脚,应该不会跑,你再想想我们可以再哪里找,我希望你不要站着,也跟我一起找。不然,你会觉得你坐事不管,我会更生气。
辰辰:好的。我跟你一起找。
我:我听到你说跟我一起找,我心里平复了些,我们仔细找找,
三十分钟后
我:看来实在找不到了。怎么办呢?的确只有配眼镜了。时间不好安排。
辰辰:我也想找到,我也不明白,好好的眼镜怎么就飞走了呢,配眼镜的事,要不我找姥爷带我去。
我:恩,我听到你说,也很困惑眼镜的丢失,关于配眼镜的事,你是说可以找姥爷来帮忙。恩,是的,这个以后再说,我在想虽然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想作为我们如何看好东西,是可以做点什么的?
辰辰:我以后把东西给你保管吧!!
我:你是说你想到的办法就是把东西给我保管,以保证不会丢,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要是一个人出行呢?比如说一个人看电影呢?
辰辰:那你就跟我弄个绳把眼镜挂起来。
……
这件事情让我更清楚的看到事实和观点要能够区分,尊重事实的发生,同时也保留别人不同意自己观点的可能性,也试着去看看还有没有其它可能性,不为了掩盖自己的需求而把观点包装成事实。
在刘凤老师的心理课堂上,还教大家面对矛盾和情绪的处理步骤,给大家悄悄透漏一下:
一是先停,要指责的行为,而是呼吸感受那个生气,或抽离现场;
二想,为什么我那么生气?我有什么样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爱,接纳,尊重,平等,生理滋养,独立自主,游戏玩耍(快乐开心),庆祝与哀伤,精神提升,人际依赖(欣赏,感激,安慰,信任,),精神(美,关心,自由),整合(利他利已)。
三分,事实与观点分开,情绪与事实分形式,
四通,我们内在的感受,需要,观点要进行表达,同时也倾听与回应对方的感受,需要,观点。
让我们更加认识自我,了解他们,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塑造完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