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你可能要想了,聊天谁还不会?就算不会聊天,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也没那么多功夫扯闲篇。
但让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大多数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而我们与他人交流信息最频繁的渠道就是聊天。
从这个角度来说,掌控了聊天,就掌握了良好人际的关键!
我作为一个典型的i人,在陌生人群里尤其不愿说话的那种,就非常不会聊天。即使我有聊天的意愿,一方面不知道聊什么,一方面即使勉强开了个头,很快也能把天聊死,要多尴尬有多尴尬。记得大学指导员毕业的时候给全班留言,每个同学他都能说出一两件印象深刻的事,但到了我这,他却说“你平时说话不多,所以印象不深”。??我一个160多斤的胖子,班队篮球主力,居然就因为我说话不多,就没印象?可见,不会聊天,会让我们失去多少与他人增进关系的机会。
但有些时候,又会碰到那些特别会聊天的人,你和他聊吧,总觉得时间很短,好多事情还没说完呢,时间就到了,那种感觉就像刚吃了一块美味的蛋糕,意犹未尽。这样的聊天结束后,自然会对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也会觉得自己给对方留下了好印象,为下一次见面聊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双方的友谊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所以,有时候我会琢磨这个天到底应该怎么聊?所以,当看到微信读书给我推《掌控聊天:人际沟通中的关键策略》这本书的时候,我“啪”的一下就点进去了。还别说,聊天里真还有不少道道,根据书里的内容,我按照聊天的进程梳理了下面几点:
01 聊天之前,应该做什么准备?
我们说不会聊天,往往说是“嘴笨”。其实,不是嘴笨,而是脑袋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说即使知道怎么做,也因为没有做好准备,还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去推进聊天。所以,聊天前的准备十分有必要。这个准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知己知彼。
要和别人聊天,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因为聊天本质上是双方信息的交换,如果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首先要知道自己能够提供什么信息。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面试的时候,一般都会让你先作一个自我介绍。网上对这块有大量的技巧,但这里要说的就是,你要尽量用事实、画面、故事去说明自己是什么样一个人,下面引用书里的一个例子:
你告诉对方:“我是一个很认真的人,而且我善于精进自己。”对方听了之后,无从判断你给出的信息是否真实。他很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喜欢自我标榜的人。
但如果你告诉对方:“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每年至少看一百本书。那时,因为我总能发现书里的错别字,我就想办法联络作者进行反馈。作者们都很谦虚,也都很感谢我的反馈。受到鼓励之后,我又开始研究书里是否有逻辑漏洞,开始向作者反馈一本书的结构性问题。因此,我认识了好几位作家朋友。”
当你用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故事感的语言去证明你自己的时候,你说的话才能让对方信服,让他知道你是谁,你如何做人做事!
当然,这一步只是事前的准备,并不是让你和任何人一上来就一板一眼的自我介绍。它的目的是努力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双方的信息交换中努力提高“交易价值”,让对方产生信任感,乐于与你交换信息,也就是聊天。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一个戴劳力士的和一个拿着饭碗讨饭的人在面前,你更愿意跟谁聊天?
其次,****对重要的聊天对象你要事先建立“档案”。“档案”这个东西,说起来很神秘,就是要在聊天前掌握对方的基本信息。在体制内工作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大领导会见重要客人的时候,一定会要工作人员准备一份对方的基本情况资料的。
了解这些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双向沟通,至少可以避免尴尬和冷场,并且促进彼此的接触。比如,对方刚刚离婚,你就不好去问人家的家庭情况。这里再引用书里的一个例子:
甲乙丙三人正在排队付款。甲的手里拿着一张提货卡,购物车中装满了各种商品。丙和乙排队等待,丙看到乙手中只有少量的商品,就对乙说:“看来我们还要等很长时间,因为甲用提货卡购物,买的东西太多了。我最烦用提货卡付款的人了,因为他的提货卡肯定是别人送的……”轮到乙付款了,丙看到乙从包里取出了一张提货卡。
02 和不熟的人聊天,应该怎么破冰?
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时代,我们现在有了一个规避和不熟人聊天的工具。但智能手机无疑又为拓展人际关系竖立起了一座高墙,我们不能被手机所掌控,还是要学会聊天破冰的一些技巧。这一部分的核心是由浅入深,尽量谈论公开信息,交浅言深是禁忌。
一是要保持话题的安全性。这些安全话题有宠物、健身、房价、天气、交通、明星、读书、体育、美食、旅游等。我们尽量以这些安全话题切入,让对方在聊天中逐步释放他自己想释放的信息,再从中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深入聊天。
二是要保持合理的距离。适当的肢体接触,有利于释放友好的信号,我们都可以通过握手、拍拍肩膀、碰碰手臂,或者帮对方拿掉落在衣服上的树叶、头发等,来表达我们的热情和友好。但是要注意适度,社交距离的范围一般在120~210厘米,是在正式的社交场合使用的一种礼节上的距离。陌生人之间,用上臂接触迅速拉近距离。但用手肘触碰对方时,最好不要超过三秒。长时间触碰不仅不会让人产生好感,反而会因此引起对方的警觉,激活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给对方一种边界被侵犯的感觉。
三是要通过提问唤起对方的情绪。在交谈中,不要像丈母娘看女婿那样对事实信息刨根问底,而是要注重问对方的感受,比如“这次发布会成功,你的感受是什么?”。接下来呢,可以根据交换原则分享一些自己的信息,但当话题陷入死角或者进入即将进入危险领域时,要及时变化话题踩刹车。
三是不要过度承诺。我们往往希望给对方一个一流的“第一印象”。但这样的机会,在现实中往往可遇不可求,结果可能是你越“用力”表现,对方越退避三舍。即使你通过过度承诺打动了对方,在后续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落差和期待没有上升空间而无法进一步推进关系。
所以,还一种做法是“低开高走”式的聊天。不强求“第一印象”有多好,保持中庸即可,在后续的接触中不断增进了解,找到共赢的机会,这一段关系会更加稳固。
03 如何在聊天中增进关系
破冰之后,自然是如何进一步增进关系。这一个环节的核心是保持对对方的关注,给予关心和帮助。
一是回馈关注式回应。这个很简单,但是我们又常常没做到,就是要在回答完对方一句话之后,加上一句“你呢”“你怎么样”。要知道,在每一个关心你的人背后,是一个需要被你关心的人。你一关心对方,话题就有来有回了,不会冷场。
二是逐步的自我坦露。适当坦露一些自己的一些半公开或者私人信息,换取对方的进一步坦露。书里提供了一个例子:
比如,面对对方的质疑:“你周六日要花很多时间去健身房?”
第一种回应:这是我个人的选择。
第二种回应:是的,是不该花这么多时间。
第三种回应:对,我觉得周末运动能给自己下一周的工作带来能量。分析如上三种回应:第一种回应是以封闭的态度对对方的质疑予以回击;第二种回应有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只回应而已,根本不改变,这并不是在聊天和沟通中值得提倡的原则;第三种回应进行了自我坦露,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开放的沟通态度,不仅向对方传递了一把了解自己想法的梯子。
三是解读对方的感受和关键词。及时理解对方的情绪变化,不要总是提建议,只要用疑问句提出对方是否“委屈”“愤怒”的情绪,等待对方选择是否和盘托出即可,然后肯定起情绪的合理性。
关键词,就是如果对方主动提起一些事关兴趣的词,抓住他,这是进一步增进了解的机会。如:
比如,当出现新的名词的时候:
A:阴天终于结束了。
B:出太阳了。
A:有阳光了,对植物很好。
B:你喜欢绿植?
A:我喜欢花,但不太会种花,我种的茉莉花也死掉了,现在养的多肉植物比较多。
B:有的植物喜阴不喜阳,我给你推荐一个有关种植知识的花卉论坛,我周末还可以陪你去花卉基地,重新选一些你喜欢的绿植。
在如上对话中,B抓住的最好的关键词,是在A说“对植物很好”的时候,他抓住了“植物”这个话题,展开了新的话题和对话。
三用沟通式赞美,不着痕迹地赞美他人。
首先是要避免“太棒了”这种笼统的,一锤子之后没有后续的赞美。要尝试去问对方成功的原因。
其次是可以称赞对方已有的事物。比如对方的故乡,对方的能力,对方的经历等等,注意主要是以沟通提问的方式,“你家乡菜这么好吃,这边习惯吗?”“你怎么懂这么多的?”“你在国外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第三是要挖掘对方成功的困难。在公开场合有意无意提出对方成功的不容易,他真的会心存感激。
第四是可以尝试送一些小礼物。礼物不一定贵重,但一定是对方需要的。比如对方一些重要场合邀请你参加,你能去参加就是礼物,你付出的是你宝贵的时间。真正能打动人的礼物,往往是那些花了时间和心思的。下面是书里的一些例子:
比如,送一位女性朋友美妆产品,一定是提前观察到了对方的特点,感觉这款产品很适合对方。
送男性朋友一件健身器材,也一定会提前明白对方的需求,才可以说:“我买了一个健身小器具,最近用来健身,效果很好,感觉背不疼了。所以,我给您也带了一个。
”对待同事、朋友、领导,都可以在送上礼物的时候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目的。假设给领导送一条领带,你可以说:“希望您领着我,带着我继续成长。”
以上提到的美妆产品、健身器材、领带,都是日常使用的物品。送礼物的基本原则——能供人日常使用,让对方用到它时,就会想起你。
04 遇到对抗怎么办?
人无完人,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这里就需要掌握通过沟通化解对方对抗的能力。我认为,这环节的核心应该是放大格局,把“我”放小,更重视对方的感受。
一是可以策略性示弱。初次见面,我们内向者习惯把自己努力显得热情一点。但实际上,我们表现出一定的紧张也是一种让对方放下戒备的方法。因为紧张是一种示弱,让对方有一种掌控感,而不是和你一较高下的对立感。
但是要注意,示弱不是妥协,不是无原则让步,因为一个连自己利益都不尊重的人是得不到他人尊重的。
二是找准自己的“发心”。就是别把自己的目标看得这么重,世界上并没有这么多事是一定完成的。把重点放在自己能为对方做什么事上,关注对方的感受,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在长期交往中自然会慢慢靠近目标。
三是避免恶意假设。我们生活里有一个坏习惯,就是遇到什么不好的事,就各种恶意揣测、各种阴谋论,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立于道德高地,立于不败之地。但带着这样的既定假设,是无法和对方好好沟通的。这就像什么呢,就像那个疑人盗斧的故事,就像你女朋友突然翻脸跟你说“你怎么想的你自己知道”。对方不管做什么,都会在你的大脑加工下落入恶意的揣测,进入自证循环。甚至因为沉没成本,你也很难承认自己之前的揣测是错误的。
四是要洞察对方真正的需求。我们买东西说商品不好,其实有时候只是嫌贵,或者单纯的没想好买不买。如果这个时候,销售员一味的驳斥你的说法,说这个东西怎么怎么好,我们还是听不进去的。反过来,我们去和别人沟通,一定不要仅仅看他说什么,而是要综合各类因素,去洞察对方的需求,这样才能把话说到点上。
05 在整个聊天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聊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活,除了上述四大环节的技巧,在整个聊天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以下几件事:
一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完全被情绪控制大脑,继而乱说话。首先,控制情绪不是不允许愤怒,而是即使在愤怒时,也要利用好这股情绪去起到震慑作用,但不能因为过度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其次,面对复杂的事件,不要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失了方寸,而是要多角度(主要是针对有关人群:如同事、领导、责任人)分析,拿出合适的表达。
[图片上传失败...(image-78c18-1728977102021)]
二是要优化表达,不要炫耀表达。如果你要说服别人,记住,最终说服对方的是他自己,而不全靠你的言辞。我们都遇到过推销员,一样东西最终打动你的就是那么两三个点,如果推销员事无巨细一顿吹捧,反而会引起你的警觉。所以聊天有一个发酵原则,就是不要一股脑把信息砸给对方,而是拿出最关键最对胃口的信息给他,让这些信息在他脑中自动发酵,最终让他自己说服自己。
三是要敢于拒绝。聊天只是开拓机会的一个载体,但如果自己的利益在聊天中可能受损,就要敢于拒绝。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角度拿出拒绝的理由,可以想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替代方案,但态度一定要坚决,不要拖泥带水。
总之,我们生活中看似简单的聊天,是我们连接他人的主桥梁,蕴藏着做人做事的大学问。那些让你如沐春风的聊天背后,是久经锻炼的深刻洞察和精准表达。所以,不要轻视,也不要害怕,勇敢去创造更好的聊天吧,毕竟,聊天谁还不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