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天的行程中,结束了清明节的淅淅沥沥,之后这汉水之滨的天气真可以用“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来形容了。我想好好的描述一下这座与我有关的城市,却迟迟没有头绪,就写下参差的文字,用朴朴实实的本心。
十二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襄阳。那时候的我竟然还没有学会悉心观察这个世界,那是二十八岁的、不知道总结和回望的年纪,只知道匆匆忙忙的努力讨生活,对这座古老的城市还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岁月荏苒,在我的淡漠与无心之间,在无暇旁顾的年年月月之中,这边的风景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山更青了、树更绿了,整个城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了。
襄阳不俗,贯穿古今,可远溯至古邓国,它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历来是个风云际会的地方。凡三国志通俗演义一百二十回之中,有三十二回发生在襄阳。历史上的名人,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数不胜数;承载深沉汉文化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说十步一景也不甚夸张。我是汉族人,自然而然对这中州之胜感慨万千,要知道,在浩瀚的东北,虽有辽阔的幅员,却匮乏传统与经典。
我置身于这座城市,感受着春日里微风拂面的惬意,却不想以十二年前首次造访的、而今故地重游的古隆中为重点来描写。襄阳的风物在乎山水之间、在乎街头巷陌,只需要随便的走一走,就和隆中山脊、腾龙阁上望到的那绿树掩映的水村山郭一样的感觉。
我,喜欢这座城市。
我想,在那岘山之中,应该仍然回荡着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诗句,这似乎轻描淡写却寓意深刻的感慨,山中青青碧树也许静静听了千年,人世间的沧桑变化在它看来也许是沧海一粟;昔年白发渔樵悠然的垂钓江渚,对三分天下的战马嘶嘶、烽烟四起洞若观火;杜工部应该把云游四方的沉重,付诸故乡山野,这样哀叹也许就不会纠缠他,最初“一览众山小”的书生意气也许会抵挡他在草庐的艰难时日;在姑苏城枕河夜宿的张继,在月落乌啼霜满天霜满天之际,应该在梦中有悠长的思乡情愫。汉江日夜不停的流淌着,滋润了诗书、醉了人间。
往事雄壮。有诸葛孔明的厉兵秣马指点江山、有夫人城上巾帼不让须眉的壮烈、有宋元对峙的豪迈、有张自忠将军的抗倭热血,而这些,融入汤汤的汉水,依旧只流东。襄阳同样是多样的,有聂海胜的豪情、袁姗姗的甜美、蒋方舟的文笔和贾玲的爽朗,他们的血脉里流淌着千年的积淀,背后是深沉的、不露声色的小雍容。
曾经,襄阳被这样赞美:“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依然完好,凭山之竣,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今天这里已成为内陆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聚集山水之精华”,这出自金庸、易中天、冯骥才等“中国魅力城市”评委之口的颁奖词是否因为襄阳山水的俊秀、人文的鼎盛而变得独一无二尚不得而知,但是,自古“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襄阳得此嘉誉,实不为过。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襄阳大美。在这文化锦绣之地,我那一点写作的爱好虽然被最大程度的萌发,可是它强大的气场却使我似才尽,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感到匮乏。也许,襄阳过于宏达了,我无法将它的美丽描绘出来,可是好在现在是我开始用心观察风景的时候,把这样一座汇聚了几乎所有中华古文化的城市给我让我惦念,却是上天厚我。
我,属于这座城市。
襄阳在我的记忆里,今年十二岁了。那年炎夏的邂逅,我才知自己的粗陋寡闻和许多时候的形而上学、才疏学浅。这些年经历了太多,也许是一个真正的轮回。幸甚至哉,有这份难得的姻缘,使我得到这座低调而博望的城市。我想,对襄阳的这份挚爱也并行了我对家乡那座小城的感念。这世间有太多美好的值得去守望和珍惜,十二年,再从头!我是认真的想着,也会这样的做着。这篇随意的散文,写的粗粗落落,但是却记载了这全新的时刻。
看窗外,冰城也春暖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