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的共读内容是《非暴力沟通》倾听部分中的第四部分“持续倾听和自我同理”,梳理了一下,有以下三点体会:
1.倾听中,不断的把自己的注意力锚定在对方感受和需要上。比如书中的这位诉苦的母亲,倾听者对她的反馈是:听起来你很伤心,你希望找到办法和儿子连接;你是否有些内疚,你希望能更多理解孩子;你有些气馁,你想加深与儿子的情感联系是吗。我看到这样的反馈,不断的轻轻的触及倾诉者当下的感受和需要,为对方的持续表达创造了一个抱持、不用力的空间,支持他一层层深入的同理自己。在我看来,每一次对需要的反馈都像是一道光,支持对方看到自己的愿望(正向意图)如此美好,愿意为需要的满足做出选择。
2.“长颈鹿的尖叫”或“非暴力呐喊”。回顾学习非暴力沟通之初,会不由自主的对自己有一个要求(甚至其他人特别是家人也这样认为)———说话要温和、要顺从、要先同理对方。这种期待不知不觉会成为一种束缚,让自己更加远离内在。所以,同理倾听他人之前,要先爱自己,为自己补足心理营养,这样才有能力照顾别人,就像在飞机上到危险情况要为自己先带上面罩,才可以更好的照顾别人。尤其是当处于比较强烈的冲突和纠缠时,为了满足自己关于空间、安静等需要,可以大声吼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勇敢的传达给对方。我们不带评判和指责的坚定,更有可能获得对方的理解。
亮亮上大班时,放学回来让我给他读绘本,我着急要去厨房做饭,他一再纠缠我,无法平静的我对着他大喊:“我要去做饭,我需要安安静静的做饭!我需要安静!我需要安静!请告诉我,我的需要是什么?”他没有继续纠缠我,在我做好饭之后,他又发出请求:“妈妈,你安静够了吗?可以给我讲故事了吗?”没有对他的指责和批评,只是吼出了自己感受和需要,内心获得平静同时,也为下一次继续对话拓展出了一个空间。我看到了长颈鹿的力量,就像太极中的脚下生根一样。
3.开口之前觉察自己这里发生了什么。有时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对方,也许会对对方升起一些指责“好麻烦呀”,或者是应付“哎呀,别说了,快去写作业吧”,期待早点结束对话。觉察那个瞬间,那升起的一念之下,有什么样的需要?也许是安静、轻松、秩序、效率等等。看到这些需要时,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这样表达:1.简单反馈对方感受和需要。你是不是有些着急?想寻找一个可以安静下来的空间。2.表达感激。谢谢你对我的信任。3.诚实表达。我现在感到有一些累,想要把手里的事情处理一下,这样我能安心一些。4.发出邀请。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下午或者是明天再来谈谈这件事儿,或者你先听个冥想音频放松下(给出建议)?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流程,但是我希望在这里既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又让对方可以听懂不必自责,还有如果有力量的话继续给出支持。
常学常新,每次对非暴力沟通的回顾和学习都有不同的体会,这样的梳理让非暴力沟通的流程在我心中更加清晰,进而支持我生活中沟通方式的改善。我也看到自己有时甚至很多时候做的不尽完美(没有满足我自己及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之处。比如:有时着急就难以同理自己或倾听他人;有时对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人,或者急于做出贡献,或者担心对方质疑而做出不能满足需要的反馈。这是我目前要修炼的功课。
我也看到了自己成长的意愿和需要提升的空间,我愿意持续不断的在此方向用功,深挖井,我期待那些美好的、有连接的瞬间,这些瞬间就像清晨绿叶上凝结的露珠一样闪闪发光、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