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断断续续的阅读中,终于在这个周末找到了些空闲进行整理。
知道这本书是三月份举行的一次读书会上,聊到了一些日本文学作品,其中一位书友半开玩笑地提及要看《人间值得》来抵抗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带来的负面情绪。于是在秋叶飘零之际,我也购买了这本书,在每天道晚安前,花了些时间,每天读上一点。
读这本书,我不能全盘接受其中的所有观点,觉得奶奶到了90岁这个年纪,依旧在医生的岗位上工作,就觉得背上出冷汗,感叹这资本家的剥削太过厉害。这种忍耐,总有种像爷爷田里拉犁的耕牛的感觉。像奶奶这般,如此高龄还穿行于患者之间,忙上忙下,真正高兴的又是谁呢?从文中奶奶的语气可以看得出,对于这份工作她并不是特别的喜爱。
奶奶多年的工作经验的确是可贵的,但新人通过训练是可以来替代她。无限的忍耐,从家庭到工作,面对酗酒的丈夫,面对苛刻的工作,她都忍气吞声,这又是对的吗?她那仅有的反抗,不过是把必要的睡眠时间留出来,对丈夫说50岁时还这样就离婚。
当然从另一面看,奶奶的这种忍耐是我所缺失的,遭到领导的批评就大呼不干了,恋情中出现矛盾就说分手,兜兜转转,最后一事无成;寻寻觅觅,婚姻勉强凑合,然后宣告离婚,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所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何时应当忍耐,何时要勇于突破,这个界限在何处?
司马迁遭受屈辱的宫刑而忍耐至《史记》完成;汶川地震中受难的人们压在水泥板下却怀着信念要活着;同样难忘的还有《老人与海》中捕鱼人与鲨鱼搏斗至天明的画面。也许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在那,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而忍耐努力。
但那目标又十分真的崇高。我们的前辈为了守护新中国牺牲在中原大地,那些日本青年也为着所谓武士道精神而埋骨异国。
有的企业口口声声说着996是福报,是为了社会谋取利益,是为了提升员工个人价值,但却走向垄断资本的道路。包括十年文革那些疯狂的红卫兵,他们所坚信的目标在那时看来又似乎的确崇高。隐隐的,我感到这世界的欺骗性,有些什么在试图控制我的思想,国家、企业或者无意识的家人们,多大程度上,我们在被洗脑。
读书也好,交友也好,透过现象去观察本质很重要。有时我会陷入混乱,但我也清楚,混乱是明晰的前提。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我的的确确敬重奶奶的坚强与宽容,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提防她所遭受来自社会的恶意。所以关于忍耐这件事,我需要提醒自己,对于与自己人生价值有关的尽可能去忍受,比如与学生的交流出现瓶颈时,不可放弃,又如与女友交往中出现矛盾,应当解决,因为她在我心中很重要。
在实践中读书,思考整理出自己的价值体系,并不断补充丰富,做出一定的修改。清楚地活在,明白地工作,即要自食其力地生活,又要有所思考,不成为精神的奴隶。
我明白自己思想的空洞,感到自己生命的愚昧,但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就如奶奶所言,把日子过明白,一步一脚印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珍惜互相陪伴取暖的人,用心照亮一处角落。尽量活得普通但不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