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我常常给中小学教师讲课,发现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有两个明显而巨大的缺点:
一个是“感性色彩”。就是说,他们所说的,记住的,往往都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一些材料,很少进行横向的扩展性询问,更没有纵向的历史性的追寻。这就使他们的发言往往带有闲聊天式的“见闻”性质。
第二个是缺乏逻辑性。只问“怎么办”,不问“为什么”。既然不问“为什么”,就不需要找理由,不需要找理由的地方当然也就不需要逻辑。因为所谓逻辑,无非就是提供理由,也就是“讲理”。所以严格地说,我们很多教师的发言都是“不讲理”的,经不起追问和反驳。我和许多老师对话,一追问,一反驳,他们立刻就愣住了,这说明他们很少体验追问和反驳,说明他们很少在头脑中追问和反驳自己,没有此种思维习惯。而追问和反驳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由于以上两个思维缺陷,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的发言十分缺乏研究精神和研究色彩,话语总是浮在事物表面,深入不下去。有些发言之所以能够给人较深的印象,不过是因为语言比较花哨,比较煽情而已。如果你问他:“我用您的招数,在我的学生身上为什么不灵?”他就没词了。他们一般都没有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的习惯。他们只是自己灵机一动想出一招,或从什么地方学来一招,然后就在班里用,恰好有效果(其实他自己也常常没整明白为什么会有效果),就以为这是科学了。然而科学根本就不是从自我出发的,科学是从客观对象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