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大学是什么
丙、为学为政
东汉经学家郑玄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曰:“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
北宋理学家程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朱子认为大学是古代太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他在《大学章句·序》有讲,“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大学)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清乾嘉大儒刘止唐在《大学恒解》有言,“《大学》教人明之以复其初,亲爱而体之也。民无异性,学者亲而体之,乃有以周知乎人情。”“养心养气,小效亦可延年;成己成人,功夫全在大学。在他所著《槐轩杂著·卷四》又言,“大学之道,格致所以静存,诚意所以动察,由浅而深,有一分功,有一分效,如静而致中,一念定静即有一分乐趣,一行合理即觉此心欣然,笃行不倦,久而纯全,则仁至义尽,天人合德,修齐治平举而措之已耳。”
丁、大人之学
《论语·泰伯章》有言,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有容乃大。大而得一为天,由大到天,唯天为大。学大,故成“大人”。学大就是学天,学得好,则可与天合其德,即效法于天。大学之道就是求得学大,学天的方法,以成大人之学、大人之道,最后则达“大人”之境界。
《易经·乾卦·文言》云:“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孟子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又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再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奋斗目标。
朱子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成为大人就要在“明德、亲民、至善”这三个层面下功夫,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境界层次,来践行“内圣外王之工夫”,最终实现像尧、舜、禹那样的圣王一样来治理国家、安定万邦,使天下之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故大学,学大。真正的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大人之学,践行之道。大学之道,就是让受教者彰显自己本具的德性,使天下之人明其序,使天下之人在其垂范下安居乐业、和谐生活,达到至善之境界。
大人之学,乃为学之至高境界,为学就要达到大人的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以此为己任,当躬行而道远,凡行一事,有失德就不去做;凡出一言,有违背礼则不去说;凡思一念,有为恶就摒弃去其旧染,做到独居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扫除自己一切贪嗔痴慢疑,克服后天的熏染,存诚致敬,行善济众,复见本性之明,行大道,这才算进入“大学”之门。
当下自己还是扒在门缝朝里看,只是朦胧地知道,这扇门里边有着与外边不一样的世界,以此为其终身奋斗之目标,即使终其一生未能达到,也不枉努力去接近它,常要其行不昧,其志恒明,正如“诚于中、形于外”,“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故要学习、践行“大学之道”。
书备四时合圣德 道学春秋致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