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爱缺失
于贫寒家庭出生的小玉,是家中最小的女孩,她有两个姐姐。
爸爸祖辈都生活在封闭的大山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极其严重,做梦都渴望有一个儿子。
经历过两次失望的爸爸,见到小玉出生的那一刻,气急败坏地冲出房间,嘴里骂个不停......
小玉的童年记忆里,对爸爸最深的感受就是恐惧和抗拒。
印象中,爸爸每天酗酒,回家后对妈妈、对她们姐妹3人非打即骂,说得最多的几个字是“女人真没用”。
“爸爸不喜欢我,从不抱我也不带我玩。你既然不爱我,为什么要生下我?!”小玉的心里充满着难过沮丧和隐隐之痛。
小玉10岁时,爸爸不幸离世。
震惊之余,小玉居然没有感觉很痛苦,反而如释重负:终于解脱了!
16岁,妈妈没钱供她读书,小玉辍学了,她很长时间都处于特别迷茫的状态:
想去县城打工,却害怕陌生环境;想多赚钱证明自己,内在却觉得自己不行;脑子里想法很多,却始终行动不起来......
2. 索爱不得
很多成年人,包括小玉,都曾受困于原生家庭的创伤。
在儿时的小玉看来,爸爸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应该给予孩子无限的爱与温暖。
但是,爸爸,并不是天生就会爱的。
每个人在繁衍下一代的时候,都靠最初的本能、记忆的传递、以及情感的传承。
很大程度上,他的父母在他小时候怎么对待他,大概率他就会如何对待他的孩子。
可作为孩子,从没体验过父母的角色,根本无法理解这些。
小玉渴望的,是爸爸不离不弃的爱和生生不息的温暖,可是长期以来,她都索爱不得。
她那份孤独、被轻视以及不被爱的情绪,难以言表,长期以来藏在潜意识深处,始终挥之不去......
伤痛在内在发酵,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小玉,让她重复感受那些伤悲和难过。
原生家庭里,每个人不知不觉,可能都会有未弥补的创伤体以及未实现的渴望。
由于这份巨大的缺憾,于是,我们就把自己的渴望投射在世界各个角落:
想要遇见一心一意爱自己的伴侣,想要找到天涯比邻温暖自己的知己......
出于吸引力法则的反向力量,亏得越多,就越想要。
3. 自我觉知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家庭潜移默化和社会环境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一个缺乏爱和安全感的人来说,没法公正平和地看见自己所拥有的,而习惯性地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缺失的部分。
所以小玉把自己封闭起来,冷眼旁观世界,拒绝交托信任。
她想要有所作为,无奈瞻前顾后,行动力不足,慢慢地丢弃着自己对生活的选择权。
行动力,从源头上来说,与原生家庭有着原始的关系。
但是,人不能因此就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父母以及原生家庭。
成年之后,行动力,其实更多是自己的选择,跟️借口逃避、自甘颓废和自我放纵有关系。
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的,是自我觉察的勇气和自我改变的觉醒。
4. 念起就做
其实,我们生而为人,是有选择权的。
曾经再多爱和安全感的匮乏,最终也会臣服于强大的意志力和落地的行动力。
中国现代高僧虚云禅师,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亲自带头修建和修缮过全国各地多座寺庙。
5岁时,父母身体不好,将虚云禅师交给祖母抚养;因为家境较差,他接受了基础教育之后,全是自学。
按常理来说,虚云禅师也承担许多源于原生家庭的痛楚:与父母分离,安全感缺失......
可是,他没有自怜自艾,而是选择珍惜生活当中的一切福德因缘,尽己所能,服务大众,将使命感与行动力合而为一。
一次,有人邀请他:“师傅,咱们去修寺庙吧。”
虚云禅师转身进屋,背上行囊,立即准备出发。
那人惊了,问道:“现在就走吗?”
虚云禅师说,“不然呢?既然决定要做了,就赶紧动身,当下,此刻!”
当一个人念起就行动,形成习惯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有太多拉扯。
他不会草率地天马行空,但只要依照心意下了决定,马上就行动,不纠结,不犹豫。
因为他知道,爱和安全感,不是靠父母,也不靠他人,最终是由自己给予自己的。
所以,他爱重自己,觉得自己很美好,值得且配得世间所有的体验。
因为他知道,生命的精彩在于发现每一时、每一事的意义,并将之呈现出来!
因此,他会执行自己下的每个决定,让自己得偿所愿,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