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经】
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卫。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秋,公至自伐卫。
螟。
冬,齐人来归卫俘。
【传】
六年春,王人救卫。夏,卫侯入,放公子黔牟于周,放宁跪于秦,杀左公子泄、右公子职,乃即位。君子以二公子之立黔牟为不度矣。夫能固位者,必度于本末而后立衷焉。不知其本,不谋。知本之不枝,弗强。《诗》云:“本枝百世。”
冬,齐人来归卫宝,文姜请之也。
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余。”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笔记】
一、有意思的是,周王派出了一支军队援救卫国,虽然领军的子突只是个下级军官。结局可想而知。卫惠公顺利回国复位,把公子黔牟放逐于周,把大夫宁跪放逐到秦国,杀了当年政变的主谋左公子泄、右公子职。作者评论,认为公子黔牟本不足立,左右二公子立公子黔牟,是失策,因而招致失败。另外,按《春秋左传》周王与鲁齐等国在此事立场上显然不同,而按《史记》,鲁齐等国却是奉王命送卫惠公回国。两书记载不同。
二、螟,虫灾。隐公五年亦有螟灾。
三、因文姜之请,齐国把从卫国得到的宝物归为鲁国。《传》记为“宝”,《经》记为“俘”,可能有误,也可能俘获之物亦称“俘”,因此此处“宝”、“俘”通假,其实为一个意思。
四、楚文王伐申,过邓。邓侯不同意借机杀掉楚文王,后来邓国为楚文王所灭。后人多认为邓侯没有抓住机会,导致邓国最后被楚国所灭。其实在春秋争霸情形下,与强国为邻,本就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如纪国。邓侯此次若杀掉楚文王,楚国不过少了一名国君,邓国的灭亡可能就是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