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经跟随孔门十哲之一的子思的弟子学习儒家经典,在学业有成后就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他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齐宣王,因为齐国建有稷下学宫,广纳天下之士。齐宣王对孟子很是尊重,但是在听完孟子的主张之后并没有接受。于是孟子离开齐国,到魏国去游说梁惠王。梁惠王没有齐宣王那么有耐心,还没等孟子说完,他就说到,如果按照您的办法来治理国家,我们魏国能获得什么利益,得到什么好处呢?先生所倡导德政固然是好的,但当今天下乃大争之世,实行德政的国家基本都被灭国了,为了国家的生存我也不能用您的主张,您的想法有点太不切合实际了。
当时秦国有商鞅在实行变法,秦国变得国富民强;楚国和魏国任用吴起实行变法,也变得强大起来,不断的削弱周边的国家,魏国的魏武卒威震天下;齐国齐宣王重用孙膑和田忌等人,让齐国国力强盛,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那个时代各个诸侯国都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标准,这个时候孟子提倡的德政显然有点不合时宜。这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不是孟子的错。
当人们都热衷于追求什么的时候,这个被追求的东西就成了判断贤能与否的标准,金钱和地位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位高权重的政客和富甲天下的商界巨子成了偶像,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把商人当成了学者,而是学者都变成了商人。
孟子和孔子类似,他的政治主张一生都没有得到实行,于是他选择了和孔子一样的道路著书立说。他和万章等人一起整理孔子的学说,写成了《孟子》七篇,流传于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有了权力的诱惑孟子获得了学术上至高的成就。
这个时代,齐国出现了三位邹子,第一个是邹忌,他靠弹琴的技艺得到齐威王的赏识进而成为了齐国的国相。邹忌讽齐王纳谏,逼走田忌、孙膑都是这位邹子的成就。
第二位是邹衍,提到这位著名的人物大家可能还不太熟悉,但是琴清、项少龙大家就熟悉了吧。就是《寻秦记》里的那个小老头,过去称之为阴阳家,现在称之为科学家。
邹衍看到孟子的学说不能被接纳,而自己又不愿意去研究攻伐之策,便将自己的精力用于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他的学说在当时的人看来高深莫测,听上去全是道理,但是却无法致用。但是各国的诸侯都非常尊重邹衍给他很好的待遇,这和孔子、孟子到处不得待见有时候还面临生命的危险和食不果腹有着天壤之别。
究其原因邹衍也选择了迎合人君的喜好,后者说人的猎奇心里,投其所好因势利导,才能获得诸侯如此的礼遇。孔子、孟子不是不会这么做,而是不能这么做,因为他们对到道德的追求和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会改变的。
至于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等人,他们都采取了和邹衍类似的做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都到了齐国君主的赏识,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等投其所好,君主喜欢什么,他们就谈什么写什么,不足道哉。
第三位邹子就是邹奭,在我看来这位属于速成型人才,就是快去学习法的高手,他直接用邹衍的学说来著书立说,直接获得了齐王的认同,现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成长起来了。
荀卿
荀卿就是荀子,赵国人,儒家思想的一代宗师,他对于儒家思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他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才来到齐国讲学,这个时候其它的人大多已经故去,因此荀卿成为了稷下学宫唯一可以也称之为宗师的人物。这个总是比前面那些趋炎附势,下笔千言却不能做一点实策的人要强的太多了。
荀卿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看过《大秦帝国之崛起》的人可能会认为“性恶论”是商鞅提出来的,其实是荀卿提出来的。“性恶论”和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并行于世多年,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认同善恶本为一体,关键看自身的认知、客观的环境,舆论的导向和价值的认同。没有绝对的善恶美丑,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比较才有了差别,仅此而已。
荀卿有两个入室弟子,一个是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一个是李斯,秦国开国丞相,权倾朝野,法家的践行者。因此很多人一直怀疑荀卿不是儒家学者,其实是儒家还是法家并不重要,荀卿本来就是一位涉猎广泛的大宗师。
在自然科学领域,荀卿认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反对迷信鬼神;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没有天生的美德,都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造成的;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要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发展和礼治法制相结合;在认识领域,他强调人的思维反映现实的情况;在学习上,他强调学习要专注,博学则无惑,同时国家要对教育和教师给以足够的重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