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翻开一本书,因书而享受片刻的心静。
《佛陀的厨房》作者金柏莉·史诺(美)、译者吕文静,记录了一位大学讲师在禅修中心进行学习并担任中心主厨时所经历的一些事与开悟过程。
起初拿起这本书,是因为书名的吸引,我既没有了解过佛学,也没有沉浸于厨房的体验,但这二者之间竟有互通?抱着好奇走近了作者的世界。
她本是一位大学讲师,与丈夫发生矛盾后离开了校园,随即开始主厨的生涯,现在PIZZA店做过一天帮工,然后在西餐厅成长为主厨。又在因缘际会下进入禅修中心开始学习,感受身边的生离死别、感受慈悲心,感受当下。所谓佛陀的厨房,它像烹饪中的大杂烩,包含世间的贪嗔痴慢疑爱怨,而在这一空间中,作者学会了平和相处,关注当下。
本书建议从第一章开始看,随意跳节可能会有点不明所以,但顺着读下来能感知作者所处的环境、经历的变故与成长。
以下摘录文中经典:
1.慈经,或是慈悲心,就是将世间所有的事情都视为佛法的一部分而欣然接受。但接受并不意味者赞同。如果我们以慈悲心接受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且记住注意力本身也是一种慈经,那么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在内心都能保持一种冷静与平和。
2.痛苦是已定的,承受痛苦是选择。只要我们能跳出自己的局限,别把痛苦那么当回事,那么我们身上背负的痛苦就会越来越少。
3.我们的背后有个巨大的过去,面前还有一团庞大的未来,等着我们去捶打,挤出一条路来让它成形。而当下这一刻只是两个庞然大物之间夹着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缝隙。但其实这个微笑的缝隙,就是我们视为当下的这一刻,才是全部。
4.——怎么处理愤怒?
——观察愤怒,感觉愤怒,但什么都不要做。不要去认同愤怒,或者把愤怒当成毒药。跟忍下去不一样,观察它。
5.人们真的能分辨出来我们用的是罐装鸡汤还是我们自己煲的高汤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我们能分辨出其中的差别吗?通常不能,特别是在奶油浓汤里,因为汤底添加了太多的原料。为了味道上那么一丁点的差别,值得我么付出这么多额外的麻烦和成本吗?美食家和白痴的界限在哪里呢?
6.学会让事物停留在头脑里,既不接受,也不排斥。S喇嘛告诉我这是一种提升,这种新的能力可以让我对一些其实并不了解的事物不妄下结论。
7.有种疲惫一直困扰着我,那是当你的工作不能满足你的心灵时,你感觉没有燃料的疲惫感。
8.无常是厨房里的不二法则,于是所有的过程,用佛语来说,都为所谓的正见提供了理想的道场。
正见的意思就是我们以一种空性的方式去审视自已所经历的事情,但并不是视之为无物,而是清空我们对其先入为主的成见。我们对待世事,头脑中固定的成见之一就是世界是恒常的,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世界在不断地形成,也不断消逝,处在流转生灭当中,就像在水上写字一样。世界是幻化无常的,而我们要在变化动静之中学会去超越那种变化,掌握自己的方向。
9.——怎样出师?
——你得在心甘情愿做很长时间的苦活累活,还特廉价。等你能要求更多的工资或者更好的工作条件时,你就出师了。
10.当你被生活羞辱够了,就学会了谦卑。
11.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多数亲密关系都建立在一种分担账单模式的基础之上。我给你沏杯茶,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多少都期待你来给我做些什么作为交换。
但任何建立在另一个人会让你快乐的理念上的亲密关系,从一开始就注定劫数难逃。唯一一种能够成功的,是从开始就问“我能做什么让另一个人开心”的。
12.烹饪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要重新变成新鲜的食材已经是不可能了,这就好像一条爬进竹管里的蛇,除了继续向前看之外,别无选择。
13.节选自 鲁米 的诗歌《鹰嘴豆》
“你为什么这样对我?”
厨师用长柄勺把它再度敲下锅。
“别试图跳出来。
你认为我在折磨你。
我是在给你增加风味,
然后你就能跟香料和米饭搭 配
成为人类的美好的活力。
想想你在花园里经受风吹雨打的时候,
这就是你一生所求。”
先慈悲。性的愉悦,
然后煮制的新生命开始了,
朋友们就有好东西吃了。
最后那颗鹰嘴豆会对厨师说,
“把我再煮一会吧,
用那把炒勺好好敲敲我。
因为这件事我自己无法完成。
我就想印度花园梦境中的一头大象,
不会注意他的引路人。
在作者学习禅修一段时间后,她的母亲病重。在她探望母亲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作者的开悟。
我没有运用任何正式的佛家技巧:我没有观想她头上或我头上有度母;也没做施受法,把她的痛苦吸进来,给她爱和慈悲;我也没有向喇嘛祈祷。但是我来了,我陪着她,下午坐在花园里,看着小鸟。在她需要帮助而羞于说出口的时候,我跟她痛苦、支离破碎的身体同在。当她向我伸出手的时候,我没有沉迷在以前关于她的错误和我的错误之中。我就在那里,跟她一起,握着她的手。
最后,愿你与生活平和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