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兼着职业规划师的工作,经常有新入职场的小朋友跟我吐槽,领导只会查考勤、讲制度、摆资历、安排事情,在这位领导手下又痛苦又迷茫,不禁替双方都捏了一把汗,希望小朋友走出学生思维,同时也希望这位领导能够走出管理的误区,还在用传统方式管理下属?已经不适合了!来试试教练式的管理吧~
《高绩效教练》这本书,通读完之后的感觉就是非常的综合,心理学、哲学、经济学内容都有涉及,如果你希望学习到教练的实操方法,来看这本书吧,如果你希望了解教练文化背后的各种原理,来看这本书吧。
分析一下传统方式和教练式的主要区别点
从命令到放弃
是不是很熟悉,很多管理者的管理方式风格存在两极,要不就是专制命令的口吻,要不就是放任无所谓的口吻。前者让下属觉得自己就是单纯的做事的机器,后者会让下属感觉没有这个领导存在。教练式的领导,完全处于另外一个平面,既需要知道业务进展,但同时需要执行者愿意承担责任。最大的区别,教练不单纯说去做这件事,也会告诉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是某个大项目的很重要环节。当教练和员工一起发力的时候,员工获得是实实在在的参与感。
救火队员不可取
很过管理者都有这样的想法“与其让下属花一整天做这个事情,我一个小时就做完了”“我平时这么忙了,还要去跟下属沟通,太浪费时间了”,是不是有种救火队员的感觉,哪里着火补救哪里,为啥不做好防火措施,减少火灾的发生率呢?教练文化有一句话倡导的很好“如果一年250需要工作,那么最好是250都可以培养员工”跟员工一起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会极高的提升员工的参与度,也会提升工作的效率和品质。既然你可以一小时可以做完事情,为啥要让下属花一天做这个事情。
赋能是什么?不存在的
很多领导觉得,开会沟通,分享交流都是浪费彼此时间,更别提头脑风暴、有书共读了。然后他们会发现员工是一种极度被动的状态,需要用力推着才能行动,一旦他不关注,下属就开始摸鱼。双方对彼此的态度就是有点敌对和抗拒。做为教练式的领导,一定是往伙伴这个方向走的, “我们必须授权自己的下属”,从推到拉,赋予下属一定的权力、义务和责任,而不是不放心,不关心,赋能能更好的提升下属的主人翁精神;
压力完全压制住动力
很多企业和领导都倡导“棍棒管理”文化,相信在高压下面,员工会高效执行,可能短期内会出不错的效果,但这种血汗工厂的模式,只会让员工变成毫无思想的螺丝钉,毫无动力可言,更别说主人翁意识了。想想吧,各位领导们,你们需要行尸走肉还是需要同心同力的积极员工。教练文化,希望的是适当的压力,然后再辅助一些动力的激励措施,让动力和压力并存。
希望大部分领导可以慢慢转化为教练专家,如果没有,那么希望员工自己可以用教练的方法要求自己,90后95后的员工的创造性不应该被传统管理的方式所影响。
点一波关注掌握一些心理经济的规律,欢迎留言讨论,让自己要越努力,越幸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