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己想法的人的确挺可怕的。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安然无恙好像挺好,能追寻更好的生活当然更好。但哪种生活状态是自己最喜欢的?被人推着必须要往前走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好,就是所谓的焦虑。但的的确确内心没了读书时期的那股冲劲,只为能考上大学的那个劲头好像怎么也找不到了。
对于现在,好像是满足的。相对于从小的生活环境,现在的状况好像是不用太努力也能轻轻松松好很多。小时候没有零花钱,很少进县城,学费经常要欠很久。物质和精神都是匮乏的,都是没办法得到满足的。进了高中,会觉得和城里同学的差距是理所当然的。
大学并没有给我知识远见上带来更多改变。上进的同学很早就了解了考教师编制,早早刷题做准备。一直到现在,我依然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如果就这么安然地过下去,我也会很满足。可偏偏身边同龄人、同学一步步往前走,到达人生更理想的境地,而自己一直在原地转圈,甚至认为很多好事都会理所当然地落在自己身上,这样的感受并不太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说到,既然是为了自己,那很多想法和事情都应该是自发的,而不是因为朋友的好心劝告,也不是生活的迫不得已,也不是伴侣的爱意渐失。c我的所作所为完完全全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孩子做榜样,也不是为了父母的迫切期望。看到自己的存在,才能更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吧!
这两天越来越发现,工作后的自己大多是在“抱怨”中度过的。更多的是抱怨工资待遇的不公平,也抱怨过和公婆的相处状态,还抱怨过学生家长的种种,和他的相处中也时常抱怨很多事情。但唯一没有认真找原因的是自己。很多和我一样认为现状不公平的老师都是选择默默改变自己,努力考上了编制,让这种不公不再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我,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继续抱怨着,继续处在底层的位置……
陈大伟老师公众号文章后有人留言说“有心人不抱怨,而是多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分析好像对自己又更了解了一些。不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怎样,了解或者不了解。自己总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一些努力,还盼望着有一天能登上大的舞台展示自己,无关年龄,无关资历,那时自己还葆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