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很喜欢杜甫的,我小时候,常给我讲,他的诗,他的草堂,他的辛劳,他的失意。几分失意里,也许也有爷爷的失意。
杜甫是李白的迷弟,为偶像写过很多诗。李白是孟浩然的迷弟,也为偶像写过很多诗。
孟浩然大李白十几岁,李白大杜甫十几岁,有时候做迷弟是年龄心境不同,别人已经经历的,你正在经历,别人走过的路,你才踏了五六七八步。
朴树十年不出歌,粉丝依然众多,一首《送别》唱哭别人也唱哭自己。
再往前,李叔同作《送别》也是才华横溢,但生活没有改善,而是选择出家了。
出家人有什么能量?能量就是徐悲鸿去拜访,也得逢迎他,说弘一法师您看这树发了新芽,这都是因为您慈悲啊。弘一法师冷冷回应,不是,是因为我每天浇水。
在成都杜甫草堂那几年,浣花溪幽美,林木苍翠,坐拥青山绿水,他领着家人开辟菜园浇水锄草,闲时欣赏美景。还记录了一个场景:妻子在一旁用纸画棋局,年幼的孩子敲针做鱼钩,其乐融融。
更何况一个人的境遇离不开历史的进程。安史之乱,众人逃亡,连王维这种大咖都被叛军抓住,当做人质。只是没人像他一样,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的诗,是你经历一个痛苦不堪的人生阶段,有了感触,但是词穷了,诗来了。
起初他也想语不惊人死不休,后来发现还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曾理想主义,但被现实砸得狠,所以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房子太贵,所以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唐朝,很多人靠诗吃饭。杜甫是个异类。唐诗600诗,一半以上都是形容大唐繁荣,万国来朝,美酒佳肴。他们写完之后,还给彼此点赞,如果交情好,还会新发一篇细说到底哪里好。
但杜甫是个什么鬼,不混圈子,还浑身负能量。什么纨挎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什么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对当时的诗人是一种冒犯。
另一方面,杜甫的诗越作越朴素。他20多岁已经可以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后来却大巧不工,有些诗就跟大白话似的。
比如有一天客人来了,于是他作诗一首:群鸡正乱叫,客至鸡争斗,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
这感觉像什么?别人都在用单反拍照,沙漠落日,星辰大海。但有一个人却拿着廉价手机拍日常,客人也拍,鸡也拍,拍老翁,拍寡妇,能见到的他都拍一拍。可他拿渣手机拍的,比单反还好。这就很气人了。
20多岁的他只想见天大地大。30岁的他,看见了盛唐背后的隐患。40岁的杜甫,相比于见天地,更愿意了解民间疾苦。50岁的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提也罢。
杜甫晚年想回家乡,他向亲友求助,写了一首《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呈湖南亲友》,但杜甫还是没等到那一天。
漫长艰苦又没有好结果的一生。
开封单县。30岁的杜甫,遇见40多岁的李白,他们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
杜甫并不理解李白为什么爱喝酒,不屑功名,四处漫游,也没有一份稳定工作。杜甫写过一首《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感受一下这是夸吗?
只因当时杜甫正要去往长安,理想在长安,他想规劝好友,走正确的人生路。但他当时不理解李白,也不知道,迎接自己的将是理想的全部反面。
多年后他从长安离开,看尽炎凉,辗转动荡,他自己的人生,无非也是四处漂泊,兜了个圈儿。
他写下更多赠李白的诗,一方面怀念老友,另一方面是想说,那时我还不懂,你能不能等等我,等我幡然醒悟,等我明辨是非,等我痛彻心扉,等我历经沧桑。如今我懂了,身边却没有你。
杜甫写过一首《梦李白》,最后一句,写: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简直就像写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