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异才
孔融十岁时,随着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为司隶校尉掌管监察京师,所瞩各都郡百官。只有才华横溢的奇士与其亲戚关系的人才能登门造访。要知道当时,孔家做为一个逐渐寞落的世家,是跟本不可能跨过这道门槛的。
可是孔融到了门前,对看门的小吏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小吏就让他进去了。到李府里之后,在李元礼前面坐下了。李元礼见到这佰生小孩硬生生地上门来,想破了脑子也与孔融扯不上亲戚关系。便问道:“我姓李,你姓孔,你与我有亲戚关系?”孔融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为师徒关系(孔子曾拜老子为师)一曰为师,终身为父,这是我与您世世代代和睦友好的前兆了。”李无礼和宾客无不对他称奇。这时陈韪来了,人们都跟他说关于孔融的事。可陈韪却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却未必成才”。孔融便很有礼貌地回应道:“想您小时候也必定很聪明啊。”山阳张俭为侯览所恨,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朋友,逃到孔褒家中,孔褒不在。这时孔融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没有告诉他。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他家。后来事情泄漏出去,国相以下,秘密捕捉,张俭得以跑掉。于是逮捕孔褒、孔融送入监狱。孔融说:“收容隐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心甘情愿。”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长者担任家事,罪责在我。”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而孔融因此著名。
语言之妙,不亚于谢道韫咏雪之才;语言之意,也不比陈元方直率,方正地反驳友人逊色。用儒家典故,不失孔家之风范;用对方的话做有力回击,果然出奇。孔融让梨,千古流传;罪归与己,一举成名。
成大后的孔融是否真如陈韪所说的“未必成才”呢?对于一个贤儒,他已是大有成就,而对于一个谙于世事的政治家而言,他还差太远。
当时,孔融在董卓手下做官,董卓决定立汉献帝刘协为帝,可在孔融与董对话中,孔融总是说出一些方正,令董卓反感的话。这时又逢黄巾军起义,他就被董卓“推举”,到起义最激烈的北海做太守。意气风发的孔融便兴中冲地到北海当官,整顿士兵百姓,准备起兵讨伐张饶等人。结果,大败。不过,他没有放弃,在周围建起了学校,修城邑,举贤才,表儒术,好景不长,黄巾军不请自来,十分猛烈,孔融被围得团团转,不知所措。可见他军事实力如何,对于军队责质不高的黄中平,还陷入困境。不过,刘备救路了他。
这漫长的六年官场生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政治,军事水平严重不行的孔融。而就是这种无知和缺乏,让他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阴影。
孔融之死
话说孔融被刘备举荐,在朝延底下做官小,这时曹操为司空,此时官渡战,曹操攻打邺城,大破袁绍,曹丕偷偷把袁熙妻子甄姫做为自己的妻子。孔融见状就写信,说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以妲已赐给周公,曹操不解,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离一个奇怪的典故。结果非常可笑:孔融给了他一个“满意”的回答:今日的事情解释一下,意思就明白了。又一次,曹操讨伐乌桓,又嘲讽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来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苏武的牛羊,也可以一并讨伐!”
这两次还有理有据,为国为民;而到后来因为曹操的隐忍,孔融越发的狂傲,逐渐把曹操放在眼里了。
却说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却多次上书反驳,而且信词多侮慢;又曾上奏认为应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之内,不封建诸候。正是一点真正触痛到了曹操的底线:要知道,对于曹操,一切侮辱都可以忍受,可对于他的霸业却是毫然不能忍让的。
于是,曹操终于提起了他手中的屠刀,可当孔融认识到危险时,己是在监狱中了。孔融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正如他儿子所说的“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曹操一但下手,就是斩草除根。
对于一个名土,曹操已经给足了面子。孔融也真是可忍孰不可忍不了。这个政治白痴,惨死的悲凉沧桑。
小时了了,大必未佳。